注册 登录

|

意见反馈

|

分享到:
资讯首页| 查现货| 视点| 图片| 中厚板行情| 聚焦| 上游| 下游| 快讯| 评述| 专家| 调价
关键词:

做强海洋装备产业 时不我待

 时间:2014-03-04 10:52:31编辑:arince来源:欧普钢网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争夺世界海洋权益及深海资源是本世纪海洋强国与临海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在新世纪必须以新的海洋经济观和海洋国防观,看待维权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争夺世界海洋权益及深海资源是本世纪海洋强国与临海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在新世纪必须以新的海洋经济观和海洋国防观,看待维权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是世界军事与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是维护国土安全和国家权益的主战场。

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需求与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离不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因此,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提高深海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战略步骤,是维护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科学的战略需求,是建设世界第一造船与航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改善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海军装备和维护安全的军民共用途径。

我国海洋经济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一:我国陆上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已探明的人均油气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石油占1/9,天然气占1/20;人均管辖海域面积只居第122位,海洋资源人均开发程度低下,能源与矿产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
挑战二: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技术基础依然薄弱,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国土综合开发与建设的规模及能力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挑战三:我国虽然海洋运输能力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0年已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但造船产能过剩,效益及高技术含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仍大,技术、产业和产品结构急需调整。
挑战四:我国维护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的形势严峻,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出海口遭军事探测线围堵,岛礁遭受周边国家侵占,海域安保执法能力不足。
挑战五:周边国家大肆侵占我国南海岛礁;海洋资源遭到肆意掠夺;海上划界被挤压,管辖海域被蚕食;域外大国对我海域侵权和介入不断加剧,海上安全面临威胁。

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战略需求
21世纪,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主要有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主导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市场竞争的取向。二是进人深海、认识地球、开发深海资源。这意味着深海装备技术,决定着未来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度广度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世界关注的海洋空间利用、我国特有的海洋国土建设需求。这使得大型海洋浮式保障基地技术推动着海洋新3500米深水缆控无人深潜器(ROV)、5000米深海拖曳测绘系统(TMS)、远距离智能无人深潜器(ROV)、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HOV)“蛟龙”号等等。然而,我国深海探测、安装与维修作业潜器(ROV、AUV、HOV等)的关键元器件与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潜器作业可靠性尚待提高,与潜器配套的水下作业工具、深海安装维修工装具的国产化程度低。

绿色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思路
战略定位。立足于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利与海洋安全的需要,推进船舶与海工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节能指标位于国际前列的绿色品牌船型,造船工效、利润率、能耗与减排率达世界领先水平;自主设计与完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世界市场份额与韩国平分秋色,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达到65%以上;加速发展海洋装备新兴产业,使深海工程作业装备技术进入世界第二阵列,年制造量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超过35%;成为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强国。
发展思路。以发展“绿色技术”和“深海装备技术”为两个着力点: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绿色船型、绿色动力、绿色配套设备技术,发展相应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主要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功能模块、深海探测及工程作业装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从产能过剩的船舶工业群体和成长中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培育出绿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实现从生产规模和制造吨位增长型向技术和效益增长型发展道路的转变、从海洋和造船大国向海洋和造船强国的过渡。
前沿技术需求与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发绿色船舶系统集成技术,包括船型、船用动力、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营运、维修与拆解的关键技术,从而使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减排达到9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此外应研发新概念船舶,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优化船型的开发,使用无污染、轻质材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目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二是研发能效指数(EEDI、EEOI)优异的品牌船型。为此,要针对三大主力船型,系统研究EEDI基准线评估方法、预验证技术、试验技术,研究解决满足EEDI新规的船舶性能综合优化技术,研究开发船舶减阻与增效推进实用技术,开发三大主力船型的系列化绿色品牌船型,研发适应海况条件的节能航线智能设计技术与导航仪。
三是基于实船测试的船舶可靠性设计新技术体系,包括以船体节能、减材、安全为目标,研究解决精细实船测试技术、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优材减重技术、结构载荷分析技术、结构安全可靠性技术等;以航行节能、防污、安全为目标,研究解决船舶风险评估技术、风险控制技术、安全性实船监测预警技术、事故与灾难防治与救助智能运筹与操控技术等。
四是节能环保动力设备技术,包括节能减排的新型船舶低、中速柴油机动力技术,柴油机智能电喷与润滑油电控技术,燃料电池与LNG等新型船舶动力技术,民用船舶核动力推进设计技术,离岸深水海上浮式风电基阵技术,潮汐、波流、温差发电技术等。
五是船舶节能环保配套设备技术,包括新型高效节能发电机组技术,低功耗、安静型叶片泵与容积泵技术,高效低噪声风机、空调与冷冻系统技术,船舶主动力系统余热余能利用技术与装置研究开发,新型节能与洁净舱室设备技术,高效压载水处理系统技术,不含TBT的防污与减阻涂料和表面处理技术;船用垃圾与废水洁净处理技术等。
六是绿色内河及江海直达运输船型标准系列研究开发。
七是绿色远洋与近海渔船系列研究开发,包括LNG燃料动力远洋捕/钓/探渔船船型、海洋渔业船队保障补给与冷藏加工船技术及渔具渔网装备技术。
八是海洋执法船系列研究开发,包括远海岛礁两栖支援船及后勤保障船、我国海域水面与水下环境与安全探查检测船、近海与远洋海洋巡逻执法船系列、海区执法执勤指挥船和高速交通船。

海洋装备前沿技术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深海勘探钻井平台与工程船自主设计技术,包括单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及第六代半潜钻井平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深海钻井船设计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深海平台装备全寿期设计技术集成体系研究开发。
二是深海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技术,包括3000米SUBSEA深海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深海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全电驱动的水下生产系统(All Electric Subsea Teachnology)用电控阀对流量及生产进行精确的优化控制,减少中断与关停,水下生产系统油气泄漏控制装置与应急系统。
三是海洋平台绿色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制与产业化,包括动力、机械、化工、液流、电控、动力定位等关键设备海底钻探能源供应(电站)系统。
四是海洋生物与海洋化工资源开发利用设备技术与产业化,包括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海水利用、海洋化工等其它海洋利用的专用装备技术。
五是海洋新能源利用设备技术与产业,包括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与温差发电等新源利用装备技术及产业。

实施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工程项目
我国应掌握深海资源海底开发前沿技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有能力提供深海空间站这类新型深海运载与工程作业装备,从而为在远离大陆的我国海域提供深海空间站后勤保障,支撑深海资源开发与远洋渔业生产,为彰显主权提供海、空港综合水面基地,进而带动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装备能力的发展。
一是深海载人空间站DSSS。此类装备不受海面风浪条件影响,可长周期发挥作用,包括深海探测平台、水下研究试验平台、水下作业与控制中心操控(ROV、AUV进行工程作业)、水下综合保障基地(供能、动力、控制、居住、潜器母船)。
二是研制深海空间站主站。此类装备可潜深l000米(航行式)~3000米(固定式),水下自持力为90天;可操控ROV、AUV及配套工具进行水下生产系统及各类海底装置的安装、引导、定位、切割、焊接、坚固、布设、维修、置换、巡检等作业;可为水下生产系统提供能源;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地质监测和海底测量、海底矿产与生物的取样等。

结束语
目前,我国仍面临造船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配套技术落后、产业体系不全、海工产业较小、设计能力薄弱的严峻形势,并面临新世纪国际上“绿色技术”与“深海技术”的挑战。为此,中国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绿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实现从生产规模和制造吨位增长型发展向技术和效益增长型发展的转变。
为此,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应从“注重造外壳”向“注重造内脏”转型,一方面应做精总装制造业,重点扶植绿色动力与配套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应在节能减排的高技术新基础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主要舱室配套设备和通讯导航自动化技术,培育核心研发与制造企业。
此外,新型海洋能源技术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大海洋新型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进而为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南海的国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船舶经济贸易

相关内容检索: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舞钢现货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今日推荐

10月17日新钢部分产品价格调整信息

  10月17日,新钢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

10月17日江苏连钢建筑钢材价格调整信息

10月17日,江苏连钢对建筑钢材出厂价格进行了调整,本次调...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舞钢现货网 Corporation,   © 2010-2015 起风网络 Inc.
Copyright©2010-2013 By 起风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