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船补贴新方案出炉 或将化解过剩产能
国家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委近日共同发布《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我国航运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份方案更具实质拉动意义,鼓励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更新,有望给航运业和造船业带来利好;拆船补贴可以有力缓解部分船东的资金紧张状况,而且会加快老旧船舶拆解的步伐。
政策利好
据了解,此次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按1500元/总吨的基准,对在2013~2015年提前报废更新的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船进行补助,以优化船队结构,促进节能减排。补助金额将根据船舶类型、提前报废年限等因素,结合基准补助金额综合确定,补助资金按各50%的比例分别在完成拆船和造船后分两次发放。
“通过经济政策鼓励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有助于改善需求结构,稳定船舶生产,推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促进船舶工业发展。”四部委联合发文表示,该政策也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船舶技术水平,有助于降低船舶能耗和排放、保护环境等。
四部委曾于2010年出台了一份《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实施方案》,但因申请拆船补贴的要求过于严格,比如限期拆解周期较短、限期订造新船等条件,政策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与2010年的方案相比,新方案将补贴基数由1000元/总吨提高至1500元/总吨,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拆解年限则由提前2~10年放宽至提前1~10年。
有关专家表示,新方案的出台是一个重大利好。尤其让船东“心动”的是,只需花少量的钱就能“送”走旧船,“拿”回新船。以我国“四大船东”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招商局集团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为例,我们可以算一笔账:目前“四大船东”潜在的船舶淘汰规模达2000万载重吨,考虑到船舶大小的差异,总吨与载重吨的换算关系取0.65,可将这一淘汰规模折算为1300万总吨,按照现在1500元/总吨的补贴基数计算,这四家航运公司能得到的补贴就高达195亿元。而按目前的船价,以购入100艘20万载重吨好望角型散货船计算,总共需要约315亿元。如果船东根据政策要求,在此期间进行 “汰旧换新”,购买一艘新船相当于国家补贴62%,船东只需支付剩下的38%。
当然,这还不包括船东拆解老旧船舶变卖废钢的收入。按照当前拆船市场每轻吨430美元的价格计算,2000万载重吨(每载重吨相当于0.2轻吨)的船舶变卖废钢的总收入约为103亿元,约占新船建造总额的33%。若简单累加,仅靠补贴和变卖废钢收入两项,四家船东“汰旧换新”几乎完全不用出钱。对船东来说,最大的支出就是“时间差”,也就是等待船舶设计、建造的几年时间。
针对外界关于新方案仍将“拆”和“造”结合,对于解决运力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没有任何作用的质疑,专家表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片面理解为“淘汰产能”。根据国务院之前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化解造船产能过剩矛盾要通过4个“一批”来实现,即“消化一批、转移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一批”。其中,重点在消化上。
由于新方案增加了“航运企业可将全部拆解和新建造船舶的总吨分别合并后对应计算”、“新建船舶类型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规定,航运企业可拆解集装箱船,改建油船或散货船,也可拆解3艘5万载重吨的“小船”,再建造一艘15万载重吨的“大船”。这对于化解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矛盾、调整运力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符合目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
机遇挑战并存
我国拆船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资源环保型产业,按国务院审议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拆船业作为航运业、造船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将与造船业、航运业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拆船业有利于促进造船业、航运业的良性循环。
我国拆船业在发展的同时,能否达到国际拆船要求,焊丝回收真正实现绿色拆解,目前来看非常值得研究。首先,当前国际知名船东越来越看重拆船企业是否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虽然我国拆船业的安全环保水平在世界主要拆船国家中位列前茅,一些知名大中型拆船企业已享誉世界。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是,世界其他拆船大国也在按国际要求迎头赶上,目前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拆船安全环保对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如印度已依托ISO30000系列标准开展拆船企业认证工作,孟加拉国更是在2010~2011年间暂停了废船进口,加紧整顿国内拆船业的安全环保工作,为下一步开展绿色拆船、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其次,国际拆船公约的出台对我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内相关主管部门而言,拆船公约将要求我国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以推行更安全、更环保的拆船作业;另一方面也为主管部门完善对拆船厂与废钢船的管理提供了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涉及拆船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和健全,相关技术标准较少且单一,且缺乏符合公约要求的执行机制。随着国际上对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船舶的“绿色度”将是未来世界造船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造船业如果不能将有害材料的使用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限度,可能会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这对造船业及拆船业而言,又将是一个挑战。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