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夹心层的海尔:往下迎狼还是往上冲天花板?
据报道,海尔集团将在年内实行合计人数达1万人的裁员计划。目前该公司有7万名职工,裁员对象以中层管理者为主,据称海尔希望通过逐步引入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对此解释称,这是应对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去中心和分布式管理的特点,对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以及薪酬进行改变。按照目前的时髦的说法,就是学习“互联网思维”。事实上,这种过于追逐新概念的做法表明这家巨大的企业一直缺乏方向。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热衷于“做大”,因为相比“做强”,“做大”非常容易,就是粗放式的扩大规模。海尔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波浪潮中,也是全球大规模扩张,其后果可想而知。当国内家电销售商争抢销售渠道的时候,海尔也在全国建立“总部-省-市-县”销售网络。当然,这家以冰箱起家的家电公司最终几乎深入到了各种家电生产领域,销售规模、销售网络都上去了,但利润却不尽人意。去年,海尔营收高达1500亿元,利润只有61亿,专注于空调的格力、美的净利润则分别为108亿元、73亿元。
可以看出,海尔具有典型的国有企业特征,即拼规模的同时缺乏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对未来的把握,也不善于通过创新积累技术优势,市场上什么热闹就过去凑热闹,不管是并购、多元化还是国际化,最终竞争力没有有效提高,而“规模”在市场动荡的时候,往往不堪一击,因为规模意味着过高的成本。对很多企业来说,在创新方面都不具有进取性的精神,唯一关注的就是规模。现在开始裁员并不表明他不再关注规模,而是经营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压缩成本来避免可能的亏损。
事实上,长达6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全面退出后,中国传统家电企业面临市场饱和,甚至过度透支的危险,这个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没任何关系,产能过剩就要缩减产能和裁员。其次,互联网对于家电行业的冲击主要是电视,一些互联网视频内容提供商通过代工厂生产自己品牌的互联网智能电视,但这种冲击被夸大了,毕竟他们市场占有率很低,而传统家电厂商也可以进入互联网电视领域。
张瑞敏所指的“互联网思维”主要是销售渠道的重建,因为他看到了电商的成功,所以要重构销售,他接受采访时称,海尔每个人都需要承接互联网时代的单,就是人单合一,找不到单就解约。事实上,海尔的销售渠道人员庞杂、层级过多且低效,理应改革,但过度重视互联网也是南辕北辙。原因是,海尔多元化产品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优势,只要削减成本,压低价格就会有竞争力。因为“互联网”的优势是价格。
海尔的问题在于它既没有成本优势(管理低效,现在通过裁员减少成本),又没有技术优势。所以说,它在行业当中处于夹心层,向上往世界名牌水平方向不能前进,而下面则是一大群具有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和它打价格战。那么,海尔现在的选择似乎是往下迎战“群狼”,而不是往上冲破天花板。价格战只会让自己流血,只有向上才有空间,就像三星那样,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好电视的制造商。
大幅裁员后海尔就能提高竞争力吗?如果一味沉浸在虚妄的“互联网精神”的姿态,那么企业在发展思路方面,实际上比以前更加迷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钢铁新闻网立场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