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

意见反馈

|

分享到:
资讯首页| 查现货| 视点| 图片| 中厚板行情| 聚焦| 上游| 下游| 快讯| 评述| 专家| 调价
关键词:

中国铁路:7条新高铁线路相继开通

 时间:2014-01-07 10:04:41编辑:arince来源:钢企网
据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与原先相比,7条新的高铁线路相继开通,分别是西宝线(西安至宝鸡)、厦深线(厦门至深圳)、渝利线(重庆至利川)、衡柳线(衡阳至柳州)、钦防线(钦州

 据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与原先相比,7条新的高铁线路相继开通,分别是西宝线(西安至宝鸡)、厦深线(厦门至深圳)、渝利线(重庆至利川)、衡柳线(衡阳至柳州)、钦防线(钦州至防城港)、柳南客专线(柳州至南宁客运专线)、邕北线(南宁至北海)。

多条线路的开通,不仅让连接中国珠三角、海西和长三角等三大经济圈的东南沿海快速铁路大通道正式实现贯通,“四纵四横”的国家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布局进一步实现。

按《人民日报》的统计,上述线路开通后,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到今年底,全国铁路复线率达到45.1%,电气化率达到了52.4%。

“令人惊喜”

据2008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经济区块之间都建立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具体拆分来看,就是“四纵四横”。

目前,“四纵”中的“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南京-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及“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均已开通运行或即将运行。

在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合伙人王丹青看来,“厦深线”是“四横四纵”快速客运通道中“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早期的三大经济特区深圳、厦门和汕头。

区域经济学家徐长乐表示,年底一下子实现7条高铁线路通车的确“令人惊喜”,其中“渝利线”作为“一横”的重要线路,沿长江干流这一黄金水道配套而行,使得长江中下游的联系更为紧密。西安、宝鸡是未来重要的产业带,因此东起西安北站,西至宝鸡南站的西宝高铁将成为此前“三纵三横”布局中最北面“一横”的重要一段,并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加强大范围、远距离人口的流动以及城际联系。

徐长乐认为,伴随着高铁的建设及出行的便捷,高铁沿岸尤其是旅游型、文化型城市的人口流入机会更多,将促进旅游、会展等行业的发展。

投资将继续

“高铁本身也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中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对于经济、安全及环保的追求,高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之前实施的中国市场换国外技术以培养中国高铁企业的策略非常成功。”徐长乐强调,中国高铁已经具备很多独有技术,在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水平。

事实上,除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以外,国内高铁建设政企合一的模式也进一步推动中国高铁的发展。徐长乐指出,围绕高铁建设,相关的产业、配套的群体也会随之崛起,“包括保证高铁高速运营安全的车辆运行系统、独立配套的信号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施工队伍等”。

除了高铁建设带来的经济利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称,东南沿海的贯通保证海岸的安全,因此,高铁的开通不乏“战略意义”。

徐长乐认为,出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考虑,中国东南地区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高铁密度自然会更高,需求也更为迫切,“西南、西北地区都有相应的规划,只是由于地广人稀,产业和城市分布比较稀疏,需要未来逐步推进”。

王梦恕在透露,新开通的7条短距离高铁线路其实是此前铁路建设留下的“尾巴”,“未来,可以肯定,西部发展将是重头”,因为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铁路和高铁建设。

(本文来自于国际金融报)

(编辑者:wanghui)

相关内容检索: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舞钢现货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今日推荐

10月17日新钢部分产品价格调整信息

  10月17日,新钢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

10月17日江苏连钢建筑钢材价格调整信息

10月17日,江苏连钢对建筑钢材出厂价格进行了调整,本次调...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舞钢现货网 Corporation,   © 2010-2015 起风网络 Inc.
Copyright©2010-2013 By 起风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