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国新接造船订单同比增170% 造船业呈现复苏迹象
受全球经济回暖和政府利好政策的带动,持续低迷的中国造船业正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复苏迹象。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了《2014年1-3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我国船舶工业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在2013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船舶出口企稳回升,各项经济指标止跌企稳,实现同比增长。
现状:重返“上坡路”
今年以来,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呈现出“两升一降”的格局,为造船业重返“上坡路”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季度,造船完工74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25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0%;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4868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9%,比2013年底增加13.5%。
值得一提的是,出口船占比继续提高,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4%、95.9%和93.9%,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0.5、4.3和8.4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持续走高的指标主要源于世界经济温和复苏,航运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逐步缓解。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主任谭乃芬指出,中国2014年和2015年交付的船舶显著减少,造船业进行整合,全球运力过剩将得到缓解,船东的盈利能力将会提高。
“但复苏并不等同于新一轮繁荣。”谭乃芬对后市谨慎乐观。
工业和信息化副部长苏波则认为,“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造船强国。”他的判断,是基于船舶工业进入“3.0时代”的转型战略而言。
复苏之路虽漫漫,但眼下的曙光对持续低迷的造船业来说已属不易。
分析:合力谋发展
一季度,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1亿元,同比增长8.7%。
重点船企收获颇丰。截至目前,舜天船舶今年承接的造船合同总额约为37亿元,而去年的全年营收仅32.68亿;外高桥造船同样接单稳定,若与去年平均船价为基数,今年订单价格上涨5%-10%左右。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是内外合力的作用,才为造船企业争取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为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一些企业集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
市场回暖也离不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2月份以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有力的增强了国内航运公司的信心,加大了国内船东拆旧造新的力度。
而融资环境的改善也为船舶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出现回暖,以希腊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金融机构对船舶融资市场的风险评估态度出现转变;国内主要金融机构也开始调整船舶融资策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了对骨干船舶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与一些大型船企签订银团协议。
前景:加快调结构
沧海横流,在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跋涉中,我国船企还需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缺乏竞争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掣肘之一。一季度,虽然我国承接新船订单超过2500万载重吨,但承接的船型仍以三大主流船型占比最大。
而受益于美国批准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项目的落实及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影响,LNG船和液化石油气(LPG)船市场的大多数订单均被韩国、日本等国企业所抢占。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新船市场总计有6艘大型LNG船、28艘超大型气体船(VLGC)订单,但我国仅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了1艘8.3万立方米VLGC订单。
由此可见,我国船企在“双高”船型的研发和接单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
另一方面,国际造船新规的频繁出台,对船舶、海工配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安全可靠、智能化、集成化的船舶、海工配套产品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
而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设备、系统长期依赖引进和进口,与日、韩相比,本土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世界范围海洋经济大发展,全球经济结构、造船市场供需结构和竞争格局深刻调整,这些重大的变革与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而我国船舶工业唯有重构新的比较优势,才能持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