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与马钢一起转型
夜晚的马鞍山和长三角的任何一个城市已没有区别,市中的南湖在喷泉和景观灯的装点下水光潋滟,四周公园里的绿植绰约生姿,让这座被称为“南京后花园”的城市完全跳脱了“中国十大钢铁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印象。
无论是从城市建设上,还是产业构成上,马鞍山都可说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个样本,它从过去的“吃喝靠马钢”到后来主动招引其他产业,再到现在的“与马钢一起转型”,体现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巨头企业既依赖又博弈的心路历程。
如今,马钢上缴税收占马鞍山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从“十五”末的50.2%下降至6.5%,马鞍山在转型上,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产业转型压力
严格说,应该是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这座城市。在1956年马鞍山建市之前,1953年便有马鞍山铁厂落成,也就是马钢的前身,5年后正式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
上世纪70-90年代是马钢最为辉煌的时候,“那时候只有马钢,省里面很多领导都是从马钢出去的。”马鞍山官场人士说。
马钢曾是马鞍山的主要“钱袋子”,直至2008年,马钢上交税收56亿元,仍占当年马鞍山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的半壁江山。因为有这个财政“靠山”,马鞍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周边地市羡慕的对象,当时他们在财政发不起工资时还会伸手向马鞍山借钱。
但马钢独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给马鞍山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极大压力。 “把马钢的总量做上去,把钢铁工业的比重降下来”,安徽省对马鞍山提出这样的要求。
时任马鞍山市长(现为市委书记)的张晓麟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来有马钢,人口又少,大家从心理上依赖马钢,觉得有马钢就能吃饱了,现在情况变了,钢铁产能过剩,马钢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大家觉得仅有马钢还是不够的,马钢本身也要转型,所以我们要营造既要一“马”当先,也要万马奔腾的产业格局。
作为安徽向东的桥头堡、临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给马鞍山转型以助力,通过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产业链招商等手段,马鞍山逐渐建立起机械加工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主要产业。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钢价下滑,以及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马钢连续亏损。 数据显示,2012年马钢的亏损直接导致马鞍山市税收减少十余亿元。但由于马钢上交税收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因此马鞍山财政和经济状况仍保持平稳。
寄望郑蒲港
除了支持马钢转型、依托马钢的基础发展钢铁下游产业和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其他产业,再造产业新城成为马鞍山近年来进入转型新阶段的较大动作。
在2011年安徽区划调整后新划归马鞍山的江北地区,有一片225平方公里的区域,包括长江岸线边的优质深水码头郑蒲港在内,这片巨大的工地如今尘土飞扬、人烟稀少。
马鞍山“四个中心”规划显示,要将马鞍山打造成重型工业制造中心、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动健康休闲中心、绿色食品供应中心。其中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功能,就由郑蒲港新区来承担。
从马鞍山市区驱车前往郑蒲港新区,所经的马鞍山长江大桥2013年12月31日通车,这座投资额71亿,刷新安徽省内长江大桥建设投资纪录的庞然大物,承载了马鞍山转型的新希望和安徽省建设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需要。
在此大桥通车之前,江北的官员来长江对岸的马鞍山市区开会还需要坐轮渡,“时间完全不好控制”。在当地看来,跨江发展让马鞍山“伸开了腿”。
实际上,建设郑蒲港不仅是马鞍山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省的需要。以往皖中、皖北货物吞吐大多依靠外省港口,安徽想打造自己的通江达海门户港,所以郑蒲港的意义突出,安徽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
创业维艰,郑蒲港新区管委会和建设指挥部如今仍是由活动板房搭建而成,而对于这里的创业官员来说,招商引资是他们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我们已经派了三个招商小分队长期驻扎在珠三角等地了,压力也是比较大。”郑蒲港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晋亮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钢铁新闻网立场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