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改革成迫切要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挂牌成立至今已正式运行7个多月,各项改革举措频频推出,先行先试效应逐步显现。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天津、重庆、安徽等多个省市也在积极申报试点自贸区。从公开信息来看,一些地方比拼政策优惠程度仍是热点。专家认为,如果还是延续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种特区、开发区建设的思路,把自贸区看成税收优惠、权力下放的政策洼地,就违背了“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开放红利”的初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个省市计划或者正在申报自贸区,一些地方主政者也积极进行推介:负面清单将比上海更短,政策将比上海更为优惠。这不仅反映出对自贸区的误解,也容易把自贸区建设带入一哄而上的误区。
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体现在哪里?是制度创新,不是政策优惠。因为政策洼地越多,越会阻碍各类要素高效流动,越会阻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有洼地,就容易出事故。
试验区作为一种新型开放模式,不是过去的特区,区内政策要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应该再强调所谓的政策优势。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认为,建立自贸区关键不是挖掘政策洼地,而是探索制度创新,向改革要动力,那种以为有了自贸区就可以“跑马圈地要政策”的想法,显然是“搭错了车”。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转型,这是上海也是全国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这是国家领导人对上海自贸区建设提出的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上海自贸区的目标不是局部试验,而是为了中国长远的发展。
专家指出,从我国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角度看,未来包括上海自贸区在内的多个试验区,都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增强全球经济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此看来,改革所处阶段不同,目标自然不一样。上海自贸区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改革,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如果还是走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老路,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贻误时机。
制度创新的改革,挑战更大、涉及面更广,所碰到的问题更深刻,是典型的深水区改革。在外商投资领域,全球77个国家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而我国此前主要采用以“正面清单”为主的管理方式。这项措施本是针对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带来对政府管理方式的思考。我国已经习惯了事前审批,突然改为备案制,采取事中事后监管,这种制度创新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改革的魄力也正是在于敢啃硬骨头。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也大可不必把自贸区想象成政策红利的温室,它更像是一个熔炉,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规则来熔炼,最终把企业锻造成钢筋铁骨、火眼金睛,敢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上海自贸区成立半年多来已设立企业7700多家,相当于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余年的成绩。投资及创业激情如此井喷值得肯定,但请记住,这里是改革者的试验田,不是投机者的乐园。从今年3月1日起,企业无须年检,却要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年报公示义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大熔炉将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
来源 新华网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