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邓崎琳:钢铁业走出“寒冬”的路径在哪里?
“中国的钢铁现在产能这么大,产量这么高,确实太大、太高了。”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邓崎琳作客新华访谈2015全国两会特别节目时候这样表示。
在邓崎琳看来:“中国钢铁走到今天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从解放初期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到去年已经达到8亿多吨。可以说,钢铁行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长期粗放式的发展,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产能严重过剩,终于在最近几年全面凸显爆发。”
事实的确如邓崎琳所言。
2014年是钢铁业运行进入低迷期的第三个年头,低增速、低价格、低效益状况突出。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生产粗钢8.23亿吨、生铁7.12亿吨、钢材11.26亿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89%、0.47%和4.46%。我国粗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50.26%,而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4%,粗钢实际消费量持平或略有下降。而由于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钢价屡创新低。从2014年全年平均价格走势情况来看,八大钢材品种平均价格降幅基本在10%左右,其中螺纹钢降幅最大,达到12.9%。
钢铁行业步入新世纪以来经营最困难的时期。
武钢的“革命”
“钢铁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效益不断下滑,这个结局也是必然的。武钢也和全国其他的钢铁企业一样接受了这次的考验。”对于武钢面临的境遇,邓崎琳直言不讳。
面对钢铁“寒冬”,邓崎琳坦言,有50多年历史、并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一个大的钢铁企业,在面对“寒冬”的转型和挑战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这些年还是根据中央和政府的政策以及具体的要求采取了很多的举措。比如在钢铁主业方面,我们还是采取了‘武钢本部不再新增一吨钢铁产能’的措施,产能不再投入。
除了本部不再新增钢铁产能,邓崎琳还表示,武钢正在努力把相关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不仅服务武钢,还走向市场,真正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过去是依附在钢铁上面,吃钢铁饭,钢铁比较困难,他们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比如快餐和饮料送到炉前,这是几十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对武钢外部销售和服务过。最近这些年,我们这些单位,把快餐送到高铁上面去,把汽水送到超市里面,湖北的老百姓也能喝到。我们走向了市场,也获得了效益,这些企业可以达到自负盈亏,让职工找到一个新的经营发展的道路,和主业形成互补的作用。”邓崎琳这样描述。
邓崎琳说,目前,钢铁、机械、电解铝等都过剩。过剩产能不解决,结构转型就没法实现。特别是钢铁行业,体量大,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难度大,这是对钢铁企业自身的“革命”。所以武钢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央的要求,尽快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达到真正的产业升级。
而在创新方面,2014年武钢的专利数达到了1300多项,比前些年有大幅提高。这对于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对“寒冬”时期钢企转型发展尤为重要。以武钢很重要的一个品种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