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江:钢铁行业一季度或为新世纪以来最差
钢铁行业的信用违约风险迎来新一波发酵。近日,山西最大的民营钢铁厂钢铁集团爆发债务危机,涉事债权金融机构多达33家,媒体预估风险敞口在150亿元到200亿元。钢铁行业信用违约危机,迅速由钢贸领域延伸至上游钢企。
地方支柱企业钢铁出现大规模信用危机,地方政府的作为能力又一次被推到镁光灯下。地方支柱企业直接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税收、就业、金融环境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不愿让企业轰然倒下,往往会出手相救,钢铁事件亦是如此。
近几年,通行的做法是地方政府出面搭建债务多方处理平台,推进经营困难企业资产重组,由第三方企业(通常有担保关系)接手经营债务企业,同时协调银行续贷,通过地方政府让利举措(如减免税、划地等),让企业经营面好转,从而慢慢消化债务。
不过,在钢铁的事件中,第三方企业接手成了难题。不少债权人认为,这么大的债务规模,除非破产不然无法重组。与之有担保关系的钢企,在行业颓势前自顾尚且不暇,何来能力接管钢铁,债务处理因此陷入僵局。
本案具有典型意义,集齐了该类案件所有常见要素:债务企业曾是“富甲一方”的明星企业,企业战略中甚至存在政府背书痕迹;银行过于“放心”的授信、以至于出现天量信用贷款,危机出现时试图迅速抽贷;与其他企业间构成多个复杂的担保圈,事发波及区域金融环境;债务危机是个体经营不善与行业风险暴露相互交织的结果。
从中国钢铁业生态看,钢铁行业风险爆发实则难以避免。钢贸企业从钢企获得钢材需支付现款,但卖给下游的房地产等行业则有一定账期,这种不对等使得钢贸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融资。对钢企而言,钢贸企业以钢材抵押融得的现金流,是钢企资金链赖以为继的“蓄水池”。
2011年起持续发酵至今的钢贸信贷危机,让银行对钢贸企业痛下杀手。没有了钢贸企业的现金流,钢企日子也不好过。不少钢贸企业及时变通,依托大型钢企进行贸易融资,这让钢企更深度地嵌入到钢贸融资链条中。
危机暴露于当前,多因遭遇行业新低点。
钢铁行业这两年日子不好过,今年形势尤其差。今年1、2月,钢铁行业重点统计单位总计亏损近30亿元,连此前销售良好的线材螺纹钢也大量积压库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刘振江更是直言,一季度或为新世纪以来最差。
市场疲软在产业链上游亦表现显眼。3月18日,在中国铁矿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铁矿石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已成共识,今年价格还会往下走,预计在100—110美元之间,但可能不会让国企爆仓,先让民企扛着损失。
其实,银行对钢铁行业信贷收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因几年前天量信贷资金投放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为防止前期投入“打水漂”,虽明知属于限贷行业,不少银行仍对大型钢企咬牙追加贷款。
对钢企来说,但凡能靠银行资金过一天日子,就不敢停工,甚至需要扩大规模。因为债务太庞大,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债权人集体上门讨债。债务负担的绑架,已开始阻塞钢铁行业的退出机制。
从金融危机后的全行业“狂飙突进”算起,时至今日,涉事其中的政府、企业、银行各方,在钢铁和金融织起的这张大网中,承担了一个“共输”的结局。
当然,本案出现于钢铁等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这个注脚足以解释本案的全部:一旦“大干、快上”的思维得到行政主导的天量信贷资源的支撑,虚假繁荣后必然留下一堆“身后事”。钢铁行业走到今天,不过是在还产能过剩的债罢了。(中国行业研究网)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