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研究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纪实
3月7日下午刚上班,攀钢研究院钒钛钢研究所产品应用研究室副主任余腾义便收到客户请求解决技术问题的短信。他马上派人去昆明,以便赶在第二天早上到现场解决问题。
不用向上级管理部门写申请、打报告,研究室自己就能决定员工是否出差和花多少费用。这是该院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科技兴则攀钢兴。研究院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焕发创新主体活力、改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创新环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调整科研机构设置焕发创新主体活力
在国家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攀钢打赢“两大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研究院科技的引领作用,破除制约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红利?围绕这一命题,研究院的“实招”相继出台并实施。
“突出钒钛特色,明确学科团队责任主体,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是研究院对研发机构进行调整的基本原则。”该院院长唐历介绍道。
研究院根据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及其产业链延伸的技术需求及发展,构建研究所、研究室两级研发机构,明确研究机构的定位、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制定学科团队建设计划及方案,确立研究所和研究室分别作为院学科团队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基础单元地位;各研究所设立相应实验室,以强化实验室管理,保障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
为此,研究院根据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及其产业链延伸的技术需求,组建了钒钛新材料研究所和重轨及铁路用钢研究所;根据原有研究机构定位、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的调整,重新构建了钒钛冶金研究所和钒钛化工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
“调整后,研究所更能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抓实抓细科研计划。”钒钛钢研究所书记徐权说出了最大的感受。
简政放权,是研究院此次调整科研机构的重点。该院赋予了研究室更多的管理自主权,科研经费预算、审批以及对研发人员的激励等。对像余腾义这样的研究室负责人而言,权力大了,责任也更大了。
“在企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在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也要想办法降低科研经费。”余腾义说,如今节约意识提高了,能一个人做客户服务就不会派两个人去,既锻炼了队伍又节约了经费。
在各研究所设立相应的实验室,这一举措是研究院首次实行。实验室主要负责本研究所学科建设实验平台的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行,所内各个功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功能完善与提升,参与各项目团队的实验室实验,以及研究所的综合业务管理。
钒钛化工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龙盘忠表示,原来实验室人员分散在各个研发团队,存在忙闲不均现象,现在可以做统一安排,提高效率。
完善科研支撑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2月27日,研究院在钒钛实验楼401会议室召开了试验中心业务调整工作启动会,将试验中心相关业务划归攀研技术装备公司。
“此次调整有利于加强和规范中试线管理,有利于盘活原试验中心经营性资产,有利于攀研技术装备公司做强做大。”唐历表示,针对目前几条中试线部分技术经济指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以及运行成本高的问题,该院调整研究思路,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在大幅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适时在中试线开展验证试验。
研究院已由攀钢的费用核算单位改制成了自负盈亏的子公司,费用由“等到上级拨”变成了“全靠自己挣”。为了将科研资金流向重点项目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流向能创新、善攻坚的优秀团队,研究院进一步明确了分配激励的政策导向,加大研究成果向产业化、工程化、市场化转化的激励力度,并鼓励和支持各研究单位开展科研创效增收等相关工作。
年初,研究院对今年前沿性、基础性科技项目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等16项课题为今年的重点研究项目。项目津贴直接与合同约定条款、具体指标挂钩,增强了研究项目团队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该院科研管理部正牵头做好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的修订与发布工作,以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深化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尊重科研规律,让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工作。研究院积极探索更加符合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模式。
“科技人员、技能人员、管理人员各有自己的职务序列,建立三种人才成长通道,目的就是人尽其才。”该院党委书记杨杰表示,要建立健全更加适合研究院战略发展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激励考核体系,不断拓展各类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月7日,该院钒钛冶金研究所陈海军打开“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评分系统”,查看自己的积分,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研究院科技人员的技术职务和能级工资制管理已实行两年,但仍在不断完善中。比如,在科技评价方面,由成果、论文数量为评价导向转为以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评价导向。
研究院强化学科团队建设,全力构建以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努力打造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且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研发团队。
该院以研究室为载体,搭建了25个具有钒钛特色的学科团队,出台了学科团队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学科团队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突出了学科带头人在团队中的学术素养、学术水平以及建设引领作用。
根据集团公司钒钛发展战略,研究院结合实际,积极引进攀钢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和调整了研发人才队伍结构。近两年,该院引进博士16名,送培12名科研骨干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增强了科技研发队伍实力。
研究院还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35岁以下青年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提升到25%以上,在主任工程师序列中的比例提高到了30%。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参加工作不到6年的陈海军已经承担了研究院重大科研课题,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从优化机构、建章立制,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研究院改革创新的脚步已越来越稳健。(中国钢铁新闻网)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