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精神的光辉诗篇
攀西,一片被世人形象地誉为“聚宝盆”的神奇土地。
开发这片神奇的土地,“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
因资源而建的攀钢,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攀西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50年来,攀钢始终高举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主力军、国家队和排头兵大旗,发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用钢、无缝钢管、特殊钢生产基地,书写了中国钒钛钢铁工业的华丽乐章。
国家战略 攀钢使命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周边环境变得扑朔迷离,国家决定着手战略后方基地的“三线建设”,并正式做出了开发攀枝花的决策。
1964年12月26日,四零公司(攀钢前身)正式成立。1966年4月,四零公司从西昌迁入攀枝花。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开发利用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加快建设攀钢,上升为事关国计民生、民族未来的重大国家战略。
看着略略发黄的照片,77岁的耿连儒老人对半个世纪前的峥嵘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为解决被苏联专家判定为“呆矿”的世界难题,作为参与攻关的“108将”之一,耿连儒见证了“呆矿”在攀钢人手中变成巨大财富的奇迹。
“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建设者们用豪情壮志书写历史,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攀西裂谷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为了能让毛主席“睡好觉”的攀钢人,牢记国家使命,在不到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2000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攀钢形成了大中型材、板材、化工产品和钒钛制品四大支柱产品系列,彻底甩掉了“钢坯公司”的帽子,品种规模上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攀钢依托钒钛磁铁矿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大矿业、做好钒钛、做精钢铁、做活非钢”战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基调。
从2001年开始的三期工程建设,到近年来的发展,伴随着一批“材变精品”的工程建成,伴随着一批转型升级的项目建设,攀钢的战略转型蓝图徐徐展开。2010年,攀钢与鞍钢联合重组,开启了共同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新征程。
看到50年间攀钢从无到有,辉煌巨变,退休后依然关注攀钢发展的耿连儒老人无比感慨:攀钢,无愧于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
科技引领 顽石成金
从开发全球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技术到将“呆矿”变成战略资源,从大量依赖进口到掌控国际钒产品话语权,从“弃石”到实现钛资源“通吃”,50年间,攀钢紧握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攀西大裂谷宝藏之门。
从1958年开始,我国冶金战线广大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试验。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娩出。这第一炉铁水,辉映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攀钢人的骄傲。
星移斗转,岁月流金。在投产后的40多年里,攀钢对钒钛磁铁矿冶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把曾经的“呆矿”转变为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
“由于我国对钒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较晚,远远满足不了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需要。”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说。
为此,国家对攀西钒资源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从投产那一刻起,攀钢就对钒资源的开发揭开了序幕。
经过近10年的艰苦攻关,攀钢自行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雾化提钒技术,使我国由钒的进口国一跃成为钒的出口国。随后,具有攀钢特色的转炉提钒技术、国内独有的五氧化二钒生产工艺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氧化二钒生产技术先后开发成功。
但攀钢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1997年,攀钢又开始了攻克钒氮合金这一当时世界顶级技术的艰难之旅。
在对钒氮合金技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攀钢经过数年探索攻关,一举摘下了钒领域的“金苹果”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