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 攀钢使命
编者按:
1964年12月26日,四零公司(攀钢前身)正式成立。今年,是攀钢成立50周年。50年沧海桑田,50年峥嵘岁月。50年来,攀钢人依托攀西资源,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勇当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即日起,本报将在“勇当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栏目中,连续刊发《国家战略 攀钢使命》、《科技引领 顽石成金》、《攀钢产品 中国骄傲》、《攀钢精神 熠熠闪光》、《创新开发 前景广阔》五篇报道,向广大读者全面展示攀钢50年来发展成就和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
攀西,一片被世人形象地誉为“聚宝盆”的神奇土地。
开发这片神奇的土地,“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
因资源而建的攀钢,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攀西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50年来,攀钢始终高举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主力军、国家队和排头兵大旗,发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用钢、无缝钢管、特殊钢生产基地,书写了中国钒钛钢铁工业的华丽乐章。
攀钢,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坚定践行者
在攀枝花市花城新区,一座形似5片花瓣的建筑结构雄伟壮观。即将于攀枝花开发建设50周年正式开放的三线建设博物馆进入文物展陈阶段,4264件(套)文物、20122张图片,在静静地叙说着中国三线建设战天斗地、波澜壮阔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常隆庆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工作先驱者就来到当时的西康地区进行资源考察,发现这儿是个“聚宝盆”。但在那个时代,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只能是“望山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改变中国工业布局,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派勘探队再次对攀西地区的资源进行了勘探。进入60年代后,我国的周边环境变得扑朔迷离,国家决定着手战略后方基地的“三线建设”,并正式做出了开发攀枝花的决策。
1964年12月26日,四零公司(攀钢前身)正式成立。1966年4月,四零公司从西昌迁入攀枝花。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开发利用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加快建设攀钢,上升为事关国计民生、民族未来的重大国家战略。
打开封存的记忆,看着略略发黄的照片,77岁的耿连儒老人对半个世纪前的峥嵘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全国各地的人都开进去了,对我们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但我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为解决被苏联专家判定为“呆矿”的世界难题,由原国家科工委、计委牵头,调集生产、科研、高校等14家单位的108名科研人员,先后在承德、西昌、北京、昆明等地进行攻关。作为“108将”之一,1965年从鞍山钢铁研究院来到西南钢铁研究院(攀钢研究院前身)的耿连儒,见证了“呆矿”在攀钢人手中变成巨大财富的奇迹。
当时的攀枝花,交通闭塞、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物资奇缺,攀钢建设者们面临着生活、工艺、设备等诸多难关。为加速工业基地开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举全国之力给予人、财、物的保障。
“‘天是罗帐地是床,野菜盐巴下干粮’正是当时艰苦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用智慧和汗水见证了奇迹!”坐车5天5夜从成都赶到攀枝花,参与渡口大桥设计的原攀枝花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钟志钧老人,说到当年的创业,依然无怨无悔。
与钟志钧一样,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来自五湖四海的10万大军云集金沙江畔。沉寂了亿万年的荒山野岭响起了隆隆的开山炮声,攀西从此揭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壮举。
“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建设者们用豪情壮志书写历史,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攀西裂谷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攀钢,勇当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排头兵
“1970年6月29日,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正在西昌忙于实验的耿连儒,虽然没有在现场感受到沸腾的气氛,但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刻,老人的心绪却难以平静。
这一天,火红的铁水流从1号高炉铁口喷涌而出,数年的艰辛没有白费;那一刻,中国冶金史上史无前例的决战开花结果,攀钢建设发展英雄史诗再次书写!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为了能让毛主席“睡好觉”的攀钢人,牢记国家使命,不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厚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鏖战,在不到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年产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2000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攀钢总体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大中型材、板材、化工产品和钒钛制品四大支柱产品系列,彻底甩掉了“钢坯公司”的帽子,品种规模上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攀钢依托钒钛磁铁矿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大矿业、做好钒钛、做精钢铁、做活非钢”战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基调。
从2001年开始的三期工程建设,到近年来的发展,全连铸、轨梁万能轧机、热轧技改、冷轧酸轧联机、钒氮合金生产线、微细粒级钛精矿等一批“材变精品”的工程建成;通过启动白马铁矿一期和二期工程、钛渣一期和二期工程、海绵钛项目、钒制品生产线扩能改造工程、选钛厂扩能改造工程、4万吨/年硫酸法金红石钛白一期工程、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攀钢的战略转型蓝图徐徐展开。钒钛是攀钢的标志,也是因资源而建的攀钢名片。
从1972年采用自己开发的雾化提钒工艺开始提钒,到1995年采用转炉提钒工艺;从掌握五氧化二钒生产技术,到建成三氧化二钒生产线;从满足国际上最严格的高钒铁标准,到推进中国钒氮合金的产业化进程,外国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攀钢人行!外国人不想让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攀钢人一样能攻无不克!
1981年,攀钢建成年产5万吨钛精矿生产线,结束了钒钛磁铁矿不能作为钛资源利用的历史。从此,与蓬勃发展的钒产业一样,攀钢的钛产业方兴未艾。
形成生产高档锐钛型钛白的独特工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金红石产业化成套技术,拥有亚洲最大的钛渣冶炼电炉,攻克R258、R298的生产难题……突出钒钛产业发展,50年从未止步,攀钢人在钒钛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道路上,扛起了“中国钒”、“中国钛”的民族大旗。
看到50年间攀钢从无到有,辉煌巨变,退休后依然关注攀钢发展的耿连儒老人无比感慨:攀钢,无愧于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
攀钢,抓住新机遇不辱使命谱写新篇
2013年3月,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
这是全国唯一获准设立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是攀西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次飞跃。攀钢,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发展春天!
面对国家战略,面对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攀钢如何不辱使命,再写新篇?
2014年5月14日,鞍钢集团钒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在南山宾馆召开。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钒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广宁强调,要以国家成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认真落实鞍钢集团首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特强钒钛”发展战略,为把攀钢钒钛产业做成中国品牌、国家级基地,具有世界级影响而努力拼搏。
落实集团发展战略,攀钢新一届领导班子紧锣密鼓,运筹帷幄:成立以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攀钢董事长、党委书记姚林,攀钢总经理张大德为组长的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创新开发攀西战略资源进行顶层设计;改革调整研发机构,培育高端人才,设立不低于销售总额3%的经费保障,加强科研激励机制建设……既对国家高度负责,又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攀钢人正以舍我其谁的大气魄和与时俱进的大手笔,抢抓机遇。
11月13日,正在探索超细粒钛精矿成套工艺技术研究的矿业公司选钛厂科技科科长邓清华说,目前,攀钢突破了选钛尾矿中低品位二氧化钛的回收技术难题,形成了选钛尾矿中钛铁矿回收利用成套产业化技术,全流程钛收率由17.5%提高到24%左右,钛精矿产能由50万吨/年增加到70万吨/年。
不辱使命,折射出排头兵的责任与担当。
又一条喜讯日前从研究院传来:科技人员已顺利实现钒铬的提取及分离扩大试验,实现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钒、铬、钛、铁四大有益元素的高效分离,开创了我国多金属共生矿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先河。
攀钢人的担当,还体现在打造碧水蓝天,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上。
钒能显著提高改善钢铁的性能。但是,钒的生产过程通常伴随着有害废弃物难处理、原材料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等技术难题。世界各国产钒企业进行了数十年探索,但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答案。
攀钢人通过氧化钒清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成功开发出新工艺;花巨资启动的“0.5kt/a氧化钒清洁生产中试线项目”,成果已运用于在西昌建成的大型钒制品生产厂,成功破解了高质量氧化钒生产和废水、废渣低成本循环利用的难题。
“不仅实现清洁生产,氧化钒总收率还从之前的50%至60%提高到了77%以上。”11月14日,西昌钢钒钒制品厂生产技术室主任顾计勇自豪地说。
一个在国家战略实施下组建起来的国家队,一个有着50年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钒钛钢铁企业,攀钢正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利用价值、节能减排三大目标,对发展规划认真梳理,科学谋划。
坚持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产业链延伸为主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攀钢正按照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首次部省级联席会议提出的要求,沿着一条产业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优的资源开发新路破浪前行!(汪云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