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首钢搬迁成区域产业融合样板
每周日下午,张新国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石景山区老首钢的东门,坐车去唐山曹妃甸。周五下午,再从曹妃甸坐车回京。
张新国是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首钢京唐公司)炼钢部脱磷区转炉作业区作业长。2005年3月,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开始吹沙造地,2010年6月一期工程建厂投产。从此,首钢京唐公司的4000多名北京籍员工便成了"候鸟",定期往返于京冀两地。
原来在北京上班时,张新国坐公交车,距离也只有3站地,现在去唐山,坐长途大巴需要4个小时。
一辆大巴可乘坐50人,如果4000人同时乘坐大巴往返,就要100多辆大巴。如果一字排开,相当壮观。
首钢搬迁始于2005年,拉开了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幕。2014年2月,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了首钢搬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例。
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一场产业大迁徙正在叩打京津冀的门环。但不少企业仍在观望,担心产业转移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如何持续发展?
9年试水,首钢搬迁曹妃甸已成为区域产业融合的样板。
"人稳住,企业就稳住了"
早在1994年,首钢要搬迁到曹妃甸的消息就在京冀两地传播开来。
一污染二缺水三没铁矿石,首钢扎根北京的理由正变得稀薄。经过多年论证,2003年,首钢决定迁址曹妃甸。
首钢在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搬迁到曹妃甸的申请上写道:"不占国家一亩耕地,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河北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2008年首钢停产400万吨产能,为奥运年的256个蓝天作出了贡献。
此外,首钢还给北京腾出了8.56平方公里主厂区用地。昔日热水朝天的钢厂,变身为文化创意产业区、综合办公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和城市综合服务区四大板块,成为京西新地标。北京因为首钢搬迁减少的税收,也因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企业进驻,得到弥补。
"首钢搬迁为北京解决环境问题、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参与新首钢规划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
首钢重生,曹妃甸亦新生。首钢带到曹妃甸的是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临海钢铁企业,项目总投资677.31亿元。曹妃甸把最好的甸头留给了首钢,占地比整个澳门特区的面积还大。
首钢给曹妃甸除了带来千万吨级钢铁产能,还带来了4000多名技术工人。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已成为大势所趋。
张新国是2008年6月较早来到曹妃甸的首钢工人。当时的曹妃甸是一片繁忙工地。生活设施不完善,也没有娱乐设施,吃完饭就在一片荒地上遛弯。
"从建设到开炉不容易,我心里早有准备。"张新国说。然而,还是有很多同行的人选择了离开。有些人离去是因为岛上医疗条件差,医保社保难以衔接;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
中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户籍政策给人口流动带来了一定阻碍。当年的首钢搬迁,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首钢员工待遇不变,户口不变,才使得"工作在唐山,生活在北京"成为可能。而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保等综合福利,短时间内仍难以打破。
"从这一点来看,京津冀一体化不只是经济问题,还需要国家从政策方面进行更多顶层设计才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张新国在岛上曾有一次突发脑梗,从此他就多了几项业余活动:看养生书籍,在宿舍给自己艾灸。
在首钢京唐公司8500多名职工中,除张新国这些京籍职工,还有近4000个岗位吸纳了河北当地就业,并创造出近1.2万个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岗位。
现在,张新国的年轻徒弟们多在附近买了房,首钢京唐公司也在曹妃甸区(原唐海县)建了职工住房。这些年轻职工在当地娶妻生子,很多都是唐山本地姑娘。
"他们每天下班回家,很稳定。人稳住,企业就稳住了。"张新国说。
几年前,张新国也在岛上离公司20公里处买了一套房子,是套"海景房"。张新国说,等妻子退休后,他们会一起搬到"海景房"。到那一天,他也真正成为一个曹妃甸人。
"简直是一场革命"
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最大的分歧,是作为转出方的北京对高端产业不愿意放,而作为承接地的天津、河北对低端的产业也不想要。
"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我们的底线是什么?是不污染环境!这个底线,我们三方都是坚持的。"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多次表示,污染企业河北不会接受,"但如果有些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可以排除污染。北京的容量有限,放到河北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首钢搬到曹妃甸就属于此类。"首钢的搬迁调整是创新重生,凤凰涅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