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鑫钢铁危局背后的信贷危机
海鑫钢铁的债务漏洞高达数十亿元,而受此牵连的银行也不在少数。在地方政府的GDP高度依赖钢铁行业时,银行的信贷也为之开了绿灯。但在企业危局到来时,银行的信贷危机也随之而来
自3月19日最后一个高炉停产以来,海鑫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海鑫钢铁)陷入30亿元债务危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个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顿时身处危局。
当然,和海鑫钢铁同样焦虑的还有借款给它的银行。海鑫钢铁所在地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银监办相关负责人对媒体介绍,闻喜县当地有七八家银行卷入其中。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则是海鑫钢铁主要的贷款银行。
在钢铁行业产能普遍过剩、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任何一家钢厂的沦陷,都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反应。而银行则是在这个链条上最为敏感的一环。
银行被拖下水
尽管海鑫钢铁目前已经排不进全国钢铁行业的前30名,但其还是稳坐山西最大民营钢铁企业的位置。海鑫钢铁的存在,对在其所处的闻喜县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在钢铁行业景气的时候,海鑫钢铁所有的高炉全部开工,为闻喜县GDP贡献度达80%,即使在行业处于下降周期时,其产值也能占到当地GDP的40%左右。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运城市闻喜县的政府多个部门已经进驻海鑫钢铁筹谋重组事宜。
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向来同银行关系密切。一位在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般情况下钢铁企业都是一个地方吸纳就业和纳税的“大户”,同政府都有着较为良好的关系,而由于这些“大户”都有土地、厂房作抵押,风险较小,银行在做信贷投放计划时也会予以优先考虑。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在钢铁行业持续向好时“一荣俱荣”,而在行业低迷之时也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
海鑫钢铁也不例外,其通过钢铁设备、房产等作为抵押,从多家银行以贷款、贸易信用证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其中,海鑫钢铁在民生银行的授信敞口约为19.5亿元,皆属抵押担保贷款。
此次债务危机传出后,全国各地的债权人汇聚闻喜县。据媒体报道,债权人队伍中包括33家金融机构和若干家第三方担保公司,债务规模远不止此前报道的30亿元,而是超过了100亿元。
法治周末记者向运城市银监分局求证上述传言,不过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有关海鑫钢铁负债信息均掌握在运城市金融办。记者致电运城市金融办希望得到相关信息,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能联系上金融办相关负责人。
3月13日,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对海鑫钢铁当家人李兆会及旗下多家公司就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光大银行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财产保全申请,要求查封、冻结被告银行存款3.24亿元或其他等值财产,并冻结该借款合同的保证人美锦集团8300万股限售流通股股份。
原本外界就盛传海鑫钢铁牵涉有高额的民间融资,同光大银行的官司一经披露,债权人的神经再次绷紧,海鑫钢铁到底负债几何目前仍是迷局。
海鑫钢铁目前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亦没有准确的数据。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在此次事件之前,海鑫钢铁已经至少连续两年没有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财务数据了。
根据山西省运城市银监分局的统计,截至2013年8月末,运城辖区内钢铁企业贷款余额合计为22.86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7.37亿元,增长率为47.5%。
为了避免钢铁行业这一贷款大户出现危机,去年12月份,运城市银监分局发布了一份《对运城钢铁行业银行信贷风险情况的调查》,对海鑫钢铁予以了“点名”,要求银行间要加强部门联动,做到信息互通有无、贷款额度心中有数,防止出现超额授信、资金额度难以监测等问题。
目前,河北敬业集团、德龙钢铁均前往海鑫集团考察,寻求合作事宜,不排除重组可能性。
不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却认为,重组前景并不乐观。
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首先要对海鑫钢铁的整体债务进行清理,目前只是传言其欠债30亿元,是否还有民间融资,还不甚清楚。重组后的企业能否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也有待时间来检验。此外,海鑫钢铁员工数量庞大,如何安置好8000余名员工的出路,以及如何协调同当地政府的关系都非常重要。”
目前来看,重组前景不甚明朗,海鑫钢铁能否偿还银行的巨额欠债还存在未知数。
钢铁圈的资金危局
李新创表示,目前整个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难言乐观。李新创所在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钢铁行业的亏损面达47.7%,整个行业的平均负债率69%。
目前,除了海鑫钢铁外,尚未传出其他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停产的消息。李新创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生产企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全部停产的。一是停产会给企业本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会显示企业的资金状况非常吃紧,也会给外界传递一个极不好的信号。”
分析师胡艳平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从2008年开始,钢铁企业经营一直不景气。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推进,钢铁行业有所回暖。从2010年开始,随着政策刺激效应的减弱,钢铁行业又掉头向下陷入低迷。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