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境外资产成“糊涂账” 从未进行国家审计
国资委从未正面公布过相关数据,再加上央企境外资产基本未进行过国家审计,而更多地依靠央企自行审计,导致央企海外资产的账本对于公众来说似乎成为了一本“糊涂账”。
在账目并不明晰的情况下,近年来又频频爆出因各种原因导致央企境外资产流失的案例。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量国有资本势必即将“出海”。值此之时,《中国经济周刊》特别梳理了近年来央企境外资产流失的标志性案例,并细数导致资产流失的“七宗罪”,希望以此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央企们提供前车之鉴。
央企境外资产急需国家审计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关于“央企境外资产基本上从未进行过国家审计”的表态,瞬时引爆了舆论。
央企境外资产到底有多少?谁来揭开央企境外资产的神秘面纱?面纱下是否真的处于监管真空?
央企境外资产最新数据应该是4.7万亿?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是承担国有资产统计分析职能的国资委内设机构,也是国资委关于央企财务数据的官方口径出口。该局每年会发布一份上一年度央企总体运行情况的报告,依据是各央企编制上报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决算报告。
记者查阅了从2010年至2013年间该局发布的中央企业年度总体运行情况,报告例行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经营规模、经济效益、上缴税金四个方面公布央企整体财务情况。记者发现,报告均未提及当年央企境外资产的任何数据。
在公开资料中,国资委从未正面公布央企境外资产。在此情况下,新华社等媒体此前“测算”出的“超4.3万亿”、“接近4.4万亿”等央企境外资产数据从何而来?记者关注到以下两组数据。
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2014年7月发布的《中央企业2013年度总体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中央企业资产总额35万亿元。
2014年12月22日,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当天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透露,截至2014年11月,中央企业境外经营单位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达到12.5%、18.7%和10.6%。这三个数据在张毅于2015年2月接受《国资报告》杂志访谈时被再次提及。
用截至2013年末的央企资产总额,乘以截至2014年11月的央企境外资产占比(35万亿×12.5%=4.375万亿),得到一个接近4.4万亿的央企境外资产规模,而这很可能就是公众在媒体上看到的数据“出炉”过程。
这样“测算”出的结果可信度如何,国资委并未正面回应过。
就在今年4月1日,央企境外资产数据又有了最新的“口径”,同样只能基于国资委公布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当天国资委网站公布的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上的讲话显示,2014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了38.73万亿,实现营业收入25.11万亿、利润总额1.36万亿。
黄丹华的讲话还披露了央企国际化经营的三个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约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1%、17.9%和9%。
据此,我们可以测算出,截至2014年底,央企境外资产总额接近4.7万亿。
国资委曾多次、局部、小范围“海外摸底”
3月17日,就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第二天,国资委公告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对2015年度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有媒体将国资委此举解读为“央企海外资产摸底”和对董大胜表态的回应。
事实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委托第三方开展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是一项例行的常规举动。
国资委网站的招标公告显示,国资委曾多次就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第三方招标,并且从2011年至2012年,国资委陆续出台了《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体系,旨在加强监管力度。而据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限于人力财力,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难度确实很大,有些监管文件的起草就耗时数年,几易其稿。”
检查和监管效果如何,公开资料没有显示。
某电信行业央企审计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资委组织的摸底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更大范围的境外央企资产审计来自于央企各海外分支机构的母公司,即央企总部。”
某商贸行业央企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境外资产有太多复杂的因素。管好了,绝非国资委一家之功;如果没管好,也不是国资委一家之过。”
可以预见的是,决策层不会放任央企海外资产成为一本糊涂账。国资委、第三方机构以及国家审计会给出答案。
央企“走出去”要谨防资产流失
黄丹华在上述讲话中披露的数据,还反映出另外一个现实,伴随央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境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境外利润占比却在大幅下滑。 央企境外经营单位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之比,从2009年底的37.7%,滑落至2014年底的9%。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官员曾对媒体直言,“(央企)走出去10年,从资产规模上看,收获不少,但失败教训多于成功经验,有些领域几乎成为失败的重灾区。”
失败的教训各有各的不同,造成的事实却很相似——央企境外资产流失。
对于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央企,这是野蛮生长的阵痛?还是转型升级的代价?再或是现有体制机制的无奈?
无论怎样,这注定是无法重新来过的历史。
3月21日举行的2015中国境外中资企业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表示,未来10年中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将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建、能源、经贸等领域开展合作。
1.5万亿投资即将启航出海,承载基建、能源等国家战略的中央企业无疑是投资落地的主力军,在这一过程中,国有资产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值得所有人思考。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