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云:不能让居住证成为又一个“暂住证”
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户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主要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效果,如果这些大城市不能让劳动者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话,那居住证的全面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应在全国范围确定一个共同的最底线,废除高学历和产权限制,不能让居住证成为又一个“暂住证”。
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如下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平等享有劳动就业权利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
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摘自《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刚刚过去的2014年年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公布29天之后的2015年1月2日,征求意见结束。征求意见期间所引发的相关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将何去何从,“居住证”管理方式的推行能否撬动户籍制度改革这根连着2.45亿流动人口甚至更多民众的敏感神经?多地已试行多年的居住证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后,能否真的惠及更多人群?在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能否通过“居住证”管理模式的改革解决更多城乡统筹中的实际矛盾?“同城不同权”的外来人口之困,能否因此得到解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
“居住证”能否让外来人口看到希望?
小潘大专毕业后便来到北京,打拼十年,小潘自嘲仍然是没房没车没户口的“三无人员”。因为学历低,直到去年小潘才结束打零工,跳槽到某知名广告公司出任设计经理。
其实小潘一直想办个居住证,打算在北京买套经济适用房。但是,最初的小公司根本没有资格申请,现在的公司可以申请了,又因为纳税年限不够,还得再等上四五年。
相比之下,在上海打工的陈颖更早地看到了希望。陈颖是湖南长沙某高校2008年毕业的一名本科生,2010年随丈夫到上海打拼。2013年7月实施的《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给像陈颖这样的外地人带来了希望,该办法的出台也让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对外来人口全部采用居住证积分制管理的城市。
与北京不同,上海并没有把买房和居住证挂钩,陈颖夫妇到上海工作3年后,便通过缴交社保记录买了房。而且,根据新修改的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两人以后可以通过申请居住证来解决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上海本地市民才能享有的福利,将来还有可能申请到上海户口。
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积分落户政策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整体效果还不错,上海主要是借鉴了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的 绿卡制度 的经验和做法,能看出也是与国外一样的向高学历人才和企业家倾斜。不过之前《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的出台和近期征求意见的《居住证管理办法》都表明,户籍政策的改革正向渠道逐渐放宽、涉及面逐渐扩大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为在大城市发展的外来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又能合理解决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社会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城市年轻劳动力缺乏等矛盾,是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构件。”
“居住证”的推行能否化解“同城不同权”之困
“居住证的实行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它不仅可以登记管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还可以打破多年来坚固的户籍制度壁垒,逐步实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享有共同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目标,同时让更多外来人口更有归属感。”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卞修全说。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5万,而非京户籍的常住外来人口就有802万人,接近总常住人口的40%;上海截至2013年底,常住人口为2416万,外来常住人口990万,也占总常住人口的四成;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在1000万之多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占1/3左右。“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居住证办法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来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卞修全说。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就曾在全国两会上提议要以全国人大立法或者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的形式在全国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他告诉记者:“其实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效果,如果这些大城市在户籍改革上停步不前,不能让劳动者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话,那居住证的全面推广就是一句空话。《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推出,说明这项工作已经有分阶段实施的基础和群众意愿,下一步如何落实,才是外来人口能否真正享有城市居住证权益的关键。”
张育彪认为,只要申领居住证后达到一定年限、符合一定要求,就应当允许其有机会转为当地户籍。“上海去年就推出了持居住证满7年且具备一定条件者可申请转入上海户籍的新政策,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外来人口为所在城市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让更多的新市民真正融入到这个他们付出过辛勤汗水的城市。”
其实,近些年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各项权益和社会服务难以享受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还是来自大城市中各项资源的紧缺和分配不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入学、就业、看病等各方面的压力,让本地人对外地人的不断涌入表示担忧。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各群体之间对于各自权利诉求的平衡,政府和社会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秀云就建议:“大城市在推行居住证制度时应量力而行。一个城市能够给外来人口提供哪些福利和公共服务,这些福利和公共服务你能提供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有个明确的说法。可以有条件、有顺序地放开,比如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可以优先给予提供,而住房、教育等服务可以根据对方所付出的社会贡献来给予提供。这里所说的社会贡献主要是指外来人口纳税情况、工作情况、社会治安情况等综合因素。”
居住证能否打破户籍“坚冰”?
据郭秀云介绍,目前在上海,居住证办理相对简单,只要有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参加职工社保满6个月,或者投靠上海户籍亲属、就读、进修等在本地居住6个月以上,就可以办理居住证。
相比之下,北京申领居住证的门槛要高一些,必须在符合规定的单位工作2年以上,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或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人才,在本市还要有固定住所,才能通过聘用单位向所在区县劳动人事部门申领。
“这就把一部分并未达到规定学历或者工作年限要求的外地人拒之门外了。”郭秀云说。“不过目前来看,北京的居住证制度能否向国务院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中所规定的居住半年就能办理居住证靠拢,还要看北京的具体规划。”
国务院出台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还是强调要以积分制度为主,而积分制度的考评体系如何设定,能否科学合理地保障各部分外来人口权益将成为下一步改革深入后的关注焦点,一些省会及中等城市是否也要建立积分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所需要的大量投入是否值得也需要讨论。卞修全认为,“居住证制度毕竟是过渡形式,将来必定会被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流动和管理机制所替代。”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在全国两会上曾表示,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应在全国范围确定一个共同的最底线,废除高学历和产权限制,不能让居住证成为又一个“暂住证”。
郭秀云教授说:“国务院公布《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要废除各地五花八门的办理门槛和权利差异,有些基本权利即使没有居住证也应该给外来人口全面放开,比如义务教育、医疗服务等。”
居住证制度不可能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绝不可能短时解决大城市面临的人口和资源问题。卞修全表示:“要彻底解决人口流动和管理等诸多问题,光指望居住证显然不可能,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消除城乡、东西部差距和不平等,真正让所有公民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相对平等的各种资源和公共服务,这才是社会发展和人口管理的目标。”
来源 正义网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