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钢铁政策还需强化沿海布局战略
导语:我国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将持续推进,新版的钢铁调整政策,有必要在产业布局上明确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从而引导和实现沿海钢铁基地的合理布局和规模适度化。
3月下旬,工信部公布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意见稿看,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强化环保手段、制度开放等方面有所突破,意在引导和规范未来10年钢铁产业发展。
在老版的产业规划中,即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关于产业布局明确提出了“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但新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弱化了产业布局规划,在空间布局仅提到了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内陆多、沿海少特点。在未来十年,我国钢铁企业的沿海基地建设将呈现明显加快态势。
首先,我国钢铁产业的布局沿海,符合国际钢铁产业的主流布局。统计显示,2008年欧盟地区的沿海沿江钢铁产能1.62亿吨,占总产能60%;而韩国、日本钢铁企业基本100%建设在港口。国际钢铁产业为何布局沿海地区,从武钢建设防城港的经济性测算中可见一斑,武钢防城港项目,原料铁矿石通过防城港上岸,比从武钢本部上岸每吨节约运费200元以上。
而我国沿海钢铁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12家已布局沿海、沿江的钢铁企业产能合计1.217亿吨,即便算上目前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山钢日照港等在建或已批准的9家累计9500万吨的沿海项目,沿海项目的占比也未能超过三分之一。
我国一直希翼借助沿海钢铁项目,发挥沿海优势,资源、能源以全球配置为主,实现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到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建设湛江、防城港、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及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但随着严控钢铁产能,2009年政府对钢铁行业执行三年不上新项目的严格管制,最终推迟到2012年5月湛江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在未来十年,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持续激烈,钢铁企业转型和环保下,部分企业将加快退出市场,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力布局调整还远没有结束,将沿江、沿海基地化发展。
其次,沿海布局,将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打下基础。发展沿海钢铁精品基地,除了调整产业布局,重要意义还在于着眼未来,适应未来数十年我国的钢铁需求变化,并为未来钢铁出口做准备。
中国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国,产量占据全球一半,钢材出口量保持增长,占总体产量的比重平稳上升,2010年钢铁出口占比7%,2013年为8.4%,2014年出口占比高达13.9%,2014年,净出口量八千万吨(2014年进口钢材1443万吨),这一量级已经和美国、韩国的钢铁产量相当。
同时,我国钢铁产业迎来了中国钢铁消费的滞涨期,所以,出口市场尤为重要。中钢协统计,2014年中国的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跌3.4%至7.38亿吨,是30年来的首次下降。在2011年《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我国中远期粗钢消费量的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目前看,中国钢铁消费增量空间已极其有限。
目前,钢铁基地布局华南地区,就是提前布局出口,随着我国钢铁消费进入增长顶弧区,增长天花板已现,我国钢材出口量将增长,出口占总产量的比重将提高。沿海钢铁基地占据优势位置,将成为未来我国钢材出口主力军。
比如武钢防城港、宝钢湛江基地,其出口优势在于紧邻东盟和印度,南亚和东南亚,是未来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未来重要的钢铁消费地区。2014年中国钢材出口量9378万吨,主要输出地的越南、菲律宾、印度,从中国进口钢材量分别同比增长72%、95%和131%。
简言之,我国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将持续推进,新版的钢铁调整政策,有必要在产业布局上明确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从而引导和实现沿海钢铁基地的合理布局和规模适度化。
(作者系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