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钢铁环保的下一步棋是并购
钢铁成为中国“最不赚钱的工业”
从1949年全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比例不足0.1%,位列世界第26位,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规模壮大的过程中,我们钢铁业遇到了许多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钢铁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资源价格高涨、钢铁价格下降、需求增速放缓等状况,导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呈现连年下降甚至巨额亏损的局面,成为中国“最不赚钱的工业”。
政府屡次出台规范文件,用心良苦?目的就是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在钢铁行业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于微亏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改革也越来越深化。2012年,工信部出台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2013年4月和12月,分别公布两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2014年7月和8月,连续公布两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第一批公布淘汰名单涉及炼铁40家,炼钢30家,第二批公布的只涉及到炼钢2家,可见公布拆除的目标在锐减,淘汰节奏基本接近尾声。
这几年,从规范条件,到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再到点名淘汰的企业,政府的行政手段一直在干预着这个行业,用心良苦?其实,就一个目的:减排,进而引导国内钢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转变生产方式的目的:“少污染多赚钱”,仅一个环保调控是不够的
节能减排做得好,环保任务就能交出满意的答卷,但在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加重了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的钢铁行业,要使其成功应对市场竞争,谋求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国家相关部门仅对其加强节能减排的治理力度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环保,下一步的并购也许应该是政府或多或少应该参与的事情,或者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并购的积极性和扩张动机。
忽略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就谈不上协同效应,更无法为自己带来不可比拟的竞争力
并购是经济领域永恒的话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产业只有完全融入全球,才能够不被淘汰,中国的钢铁业也不例外。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加速区域内重组及深层次整合,是提高钢铁业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不可否认,大企业的市场实力和竞争优势会明显加强的。但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跨区域、跨体制障碍,阻止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并且很多已经并购的案例中,忽略了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出现“貌合神离、效率降低”等难题。
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对于弱势企业,并购的初衷就是生存下去;对于强势企业,扩张的初衷即是在行业内为自己带来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不管是什么初衷,成功并购的结果就是能让各方优势叠加、弱势互补,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来自兰格钢铁网走访的信息,华北地区的河钢集团和首钢集团在矿业资源方面早就达到了共享,目前他们各自下属的分公司所使用进口矿都是集团总部负责购买,一方面减少了分厂购买进口矿的人力物力,节约时间,减少开支;另一方面集团组织专门的采购部门,拿各分厂的总需求量与卖方进行谈判,量大从优,集团的议价砝码增加,更有利于签到相对便宜的价格,从而降低了各分厂的采购成本和采购风险。同样,合并销售渠道,也可以节省大量的销售费用。
通过“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成功的凝聚”需要来自各级政府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重组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让集中度的统计数字变得“漂亮”。而是,重组成一个相互融合的新整体,在资源、资本、管理、销售、技术、物流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增强其议价能力、销售能力以及更完善的服务能力。
2011年以来,国内钢企重组的步伐慢了下来,停滞的原因很多,行业景气度低、体制障碍、利益分配障碍等等。但中国钢铁企业的数目确实需要“减少”,才能避免恶意竞争、重复投资。通过“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的窘态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当然,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成功的凝聚”需要来自各级政府的支持。所以,环保的下一步,并购或许将是政府对钢铁业调整的主题!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