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关上了钢铁的退出之门
春节过后的两个月里,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及需求季度性因素作用,钢材市场价格步步下挫,直至3月下旬因需求“点爆”才有所抬头,反弹也仅有20天左右。铁矿石、焦煤、焦炭等原料价格虽出现了大幅下跌,但钢铁业的赢利水平依旧较低。据中钢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3.29亿元,同比减少56.04亿元,由盈变亏,累计亏损面45.45%,同比增加14.77个百分点。
自2011年钢铁业步入寒冬期以来,钢厂利润率急转直下,亏损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持续走低,部分钢铁企业萌生顺势退出之心。2014年一季度,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先后传出有钢厂破产的消息,然一番“风雨”过后,企业再度复产。这些死灰复燃企业设备虽不陈旧老化,但工艺水平、产品结构实属低端,正常市场竞争环境下早应“出局”的企业却再度复产。看似闹剧,背后却折射出了钢铁行业退出难题,似乎有两只无形之手将钢铁企业的退出之门紧紧关闭。
政府保税收、求稳定 伸手“挡剑”
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喊了十几年,出台的遏制产能增长过剩文件仅国家层面就达十余件,然而收效甚微。甚至,在国家在喊“去产能”口号下钢铁业出现了无序的扩产能竞赛,仅09年至2013年末,全国共净新增产能总计3.75亿吨,达10.4亿吨。2003年,政府出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当时产能仅为2.64亿吨。
产能越压越增的现象全国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充当着钢铁的保护伞。时至今日,我们不去讨论新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久远。我们目前面对的是资产不良、管理水平低、企业产品结构差、产品附加值低、治污水平低的企业因市场竞争过程中将被淘汰,而地方政府干预下无法正常退出。我们分析,主要有两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之依托
地方政府来源主要靠辖区内非国有大型资产或央属企业的税收。较其它行业相比,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此大规模资金投量及营业额度使其成为了当地的利税大户和支柱产业。近期发生的无法退出企业缴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较高,个别企业达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70%左右,其退出后受伤最严重的便是地方财政。
其二,就业岗位之依托
钢铁业除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外,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而言,钢铁生产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最多,一个钢厂动辄便有上万人。以唐山市为例,钢铁企业工作人员达到了30万以上,间接参与钢铁的人员百万以上,依托钢铁生存的城市在国内还有很多。在各级政府严控就业率的情况下,如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地方政府何敢轻易触碰,甚至这些企业到了市场自由竞争被淘汰出局时,也会施以援手。
银行无奈施以援手
据钢协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重点钢铁生产企业负债额度达3.09万吨,平均负债率69.3%,较2012年末上升了0.64个百分点。据了解,部分民营钢铁的负债率已经超过100%,达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尤其是近年扩充产能较多的企业,负债额度相比更高。
自2012年钢贸圈爆发“互保案”以来,银行对涉钢行业的信贷量明显降低,而且一步步向钢铁生产企业蔓延,2013年银行内部传出对钢厂的停贷消息,揭开了银行对涉钢企业信贷全面收紧的开端。2014年开始,为防患钢厂的破产,银行“哄骗”钢厂把前期信贷补齐后,再无新增额度。对于银行方面,钢厂也开始处处“提防”,因为资金链可谓当前钢厂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已至生死边缘的钢厂也以“违约”相逼:没有新的贷款,前期贷款不会还款银行。加之地方政府的相助,银行被逼无奈之下,不得不再向这些企业注入资金。
综述,政府的“伸手阻拦”、银行的“雪中送炭”干扰了钢铁业的生态圈,使得优胜劣汰法则在钢铁业表现的不太明显。钢铁企业退出之门紧闭,钢铁行业没有形成真正的新增、退出闭合圈。地方政府为狭隘的地方利益造成其扮演着保护伞角色,不利于钢铁行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