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市场反响平平 如何划分责任范围?
现货网资讯中心 综合报道 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正式实施。在政策正式实施前,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等绝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提前推出了企业版汽车“三包”方案。但由于部分厂商的推行目的不明确,以及执行过程中某些责权难以划分,汽车“三包”新政仍处于“磨合期”。
据了解,汽车“三包”未能对汽车“银十月”销售产生刺激作用,而且多家汽车经销商表示,没有出现因汽车质量问题引发的消费者退换车要求。
一方面是诸多细节尚不完善,执行层面遭遇难题,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三包”的关注度似乎低于预期。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表示,汽车“三包”的推出是一种政策的进步,但倘若相关细则不完善,也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维权通道,而并非适用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解读:
【成都曾小姐】作为车主,没怎么关注汽车“三包”,也没感觉它会带来多大影响。汽车厂家提供的质保服务基本已覆盖“包修”内容,而“包退和包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现成本太高了,检测难,举证难,各种难。所以这个政策和其他很多政策一样,没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没什么影响。
【江苏李先生】我觉得应该有个独立的认证机构,有一个技术性的界定标准,消费者和汽车商都认可的,就像司法鉴定一样,譬如在什么程度,什么时间范围内可以包退。如果汽车生产商坚持不退换,将会承担什么责任和几倍的赔偿。但就目前来看,就像争议最集中的医疗事故鉴定一样,想有一个独立的鉴定机构,好象很难。
【北京王先生】很多该解决的东西还是没解决,比如汽车出现问题之后的鉴定,到底该谁来做,鉴定费用谁来出。如果消费者出,估计鉴定费比车价都贵。也许再过个十几二十年,消费者能真正享受到“三包”的好处。
要想汽车“三包”真正实现预期效果,恐怕还要等相关细则出台,划分责任才能真正落地有声。
更多阅读:
商务部:汽车钢铁化工外资股比或放开
浦项:国内增强汽车钢生产研发 国外积极建厂
(编辑者:smaller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