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不能一味追求高端化
近日,有着“山东第一国企”之称的山东钢铁集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在巨亏近十亿元的情况下定向增发股份募集50亿元投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在市场一片萧条、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之际,这家企业将斥资五百多亿元、上马两千多万吨新建产能;在企业深陷巨亏、后劲乏力之时,押注高端产能、精品钢项目作为孤注一掷的豪赌。
不仅仅是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首钢、鞍钢等多数国内钢铁企业均把上马高端生产线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自我救赎的路径。
这些钢厂转型的逻辑是企业产品属于中低端,竞争者多、价格血拼残酷、利润一再缩水,高端产品利润高、竞争少,只有将产品向精品转型、设备向高端升级,企业才有活路。由此,很多产业俨然展开了新一轮产能投建的军备竞赛。许多钢铁企业不惜在困境中贷款融资、逆势上马高精尖项目。
事实上,近几年,转型升级成为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出路。造纸、轮胎、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企业转型升级大多都是这一路径 。
然而,当各大钢厂一窝蜂的转型升级后却发现,高端市场并非想象中的乐土。当大多数企业一窝蜂的涌向高端市场,企业项目建成、产量大增,但高端市场需求本来就相对较小,骤然增加了大量的产能,原本利润高、竞争少的蓝海骤然供需逆转,高档产品的价格因市场竞争者的血拼而大幅下跌,转型升级后仍然难觅生路。
如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在2011年斥资60多亿元购进了从德国全国最先进的扎板生产线,生产板材宽度高达5米,远超国内三、四米的水平。可产能投产后数年内却一直亏损。国内钢铁专家马忠普指出,2011年钢铁市场形势再次陷入低迷,亏损最严重的恰恰是新上马的精品钢项目。
眼看着新建产能刚刚投产就陷入亏损,眼看着每年的利润刚刚够还银行贷款,许多钢铁业人士困惑道,已经升级到最高端还是亏损,再往哪里转型呢?实际上,国内许多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共同的误区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