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一代”:安逸会害了下一代 应做好表率
他们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因城市发展,获得拆迁补偿而一夜暴富,他们被人们称为“拆一代”,冠以“任性”、“土豪”的定语。
然而,“拆一代”系列报道却让广大读者看到,干过农活、过过苦日子的“拆一代”们,即使腰缠万贯,仍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
市民、网友、专家纷纷热议“拆一代现象”。
讨论1
为啥会出现“拆一代现象”?
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更珍惜难得的幸福
“这些人,我们首先要为他们点赞。”河南省文明办一位工作人员说,之所以有这么甘守清贫并为之乐和的“拆一代”,是因为他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
从农民到手握大把金钱的“拆一代”,东风路巡防队员老马说,是时代给了他们机会,但经历过苦日子的他,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毛钱都要用到刀刃上。”柳林村村民老黄说,童年时吃不饱穿不暖,每一分钱都是汗水换来的。钱财是身外之物,挣钱本领才是自己的。
“幸福就是想干活时,就能干活”
在评论员王攀看来,“拆一代”安守清贫,仍从事辛苦的劳动值得称赞,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是正常行为,而那些被金钱“绑架”、“坐吃山空”的人,是不正常且不为社会所容的。
“他们也是社会人,首先要有事儿做,不然脱离了社会,人是会出问题的。”王攀说,他们劳动已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内心充实。
这一点,得到了从事绿化工作的燕庄村民老张的认可。“幸福就是想干活时,就能干活。即使受点累,身上也舒坦。”
安逸会害了下一代,老一辈应做好表率
此外,“拆一代”甘守清贫,也是为了教育“拆二代”。
“父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为了向下一代传递勤俭节约的信息。”王攀说。
“富不过三代,安逸会害了下一代。”祭城社区的秦先生说,贪图享乐只会让人忘了本分,甚至走上邪路。“吸毒、犯罪,这些并不是没有。”
因此,他至今没有动拆迁补偿款,分得的房子出租后租金一直存着,给孩子做“教育基金”,他和妻子每天仍旧上班,早出晚归。
讨论2
富裕不奢靡,是河南人的优秀传统
巡防队员老马、环卫工老张、发行员老黄……他们用平凡的生活诠释了“拆一代”们朴素、节俭、勤勉的个性,也让他们成为舆论焦点。
网友“勒马听松”认为,“拆一代现象”的出现,和河南人骨子里的基因和植根的土壤有关。
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表示认可,河南深居内陆,民风淳朴,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富裕不奢靡,不仅是“拆一代”的“专利”,也是普普通通河南人的性格。
讨论3
面对飞来“拆财”,“拆一代”何去何从?
1
享“拆财”,不如助子女成才
在郑州梁湖村的“拆一代”老陈看来,“拆一代”两极分化:有人坐享其成、铺张浪费甚至走上歪路;有人勤俭依旧,更注重下一代教育投资。
“我们没啥文化,不会投资,也害怕靠房靠不住。”“拆一代”老高说,“享‘拆财’不如助子女成才”,把精力、财力更多地倾注于对女子的培养。
“拆一代”老王如今拥有8套房产,资产超千万元,自己也是个建筑公司老板。老王很有钱,小王会不会很任性?
老王的儿子小王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在一家单位“打工”,发报纸、布置会场、端茶倒水,这些活儿他都干。
老王说,家有钱财万贯,不如子女成才,“游手好闲只会坐吃山空”。所以,他从小就教育儿子小王,“厕纸只能用两格”、“做家务才有零花钱”……
2
学技能、懂理财,让财富累积、升值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止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拆N代”。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认为,应由政府引导,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参与,对拆迁户进行理财理念培训,让他们能适应现代社会。
郑州小岗刘村的村民们,也因拆迁一夜暴富。可是,他们并没有躺在钱上“浑浑噩噩”,而是思考如何让手中的钱“变活”。
村民老刘说,村支书带领村民投资建设了图书城,“你理财,财才会理你。投资文化产业,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还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村里动员,人人工作,充实自我。”老刘说,虽说村里不少“拆一代”文化水平较低,但他们力争上游,“做不了白领,也得努力当高级蓝领。”
来源 大河网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