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钒 “降”“升”“转”的“三字经”
本报记者 孟祥林
7月2日上午,当《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攀钢集团攀钢钒轨梁厂万能生产线,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正在下线的重轨。据介绍,它们即将被铺上山西太原到山东日照的运煤重载线。在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攀钢钒上半年实现盈利2.87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其中,仅预热淬火轨就创造了超过2亿元的利润。
“目前,百米余热轨的订单很多,生产供不应求。”攀钢钒轨梁厂副厂长杜健说,“我们的钢轨使用寿命延长了2倍~3倍,耐磨性和强度大幅提高,很受用户欢迎。”
而让攀钢钒钢轨产品受欢迎的秘诀是“降“”升“”转”的“三字经”。
“降”:让钢轨具备价格优势
在攀钢钒轨梁厂万能生产线旁的维修区,记者看到高级钳工技师王仁贵正在忙着修理一个小部件。据他介绍,这个小部件叫自动磨样机小夹钳的滑动轴承,没有它,价值百万元的机器会陷于瘫痪状态。自动磨样机属于精密加工仪器,其零配件只能从欧洲进口,但欧洲厂商的维修政策是只提供整套配件,不单配零件。作为易损件,这个不起眼的小部件报价是4万元,这笔账算下来可不划算。
“以前,这个部件都靠从厂家直接进口。现在,企业正在开展降本增效活动,我们也尝试着自己动手来做这个零件,成本只需要几块钱,而品质和使用效果与进口产品一模一样,其使用效果有时还优于进口产品。”王仁贵说。
从几万元到几元的巨大差距,让攀钢钒在成本的“降”中尝到了“甜头”。“1月~5月份,攀钢钒的成本大约下降了5.4亿元,再加上外部采购的降价幅度,总成本约同比下降了10%,达到该厂的历史最高水平。”攀钢钒计划财务部部长助理说,“成本降低让我们的钢轨产品在具备质量优势的同时,还具备了价格竞争优势,自然供不应求。”
“升”:让研发引擎持续发力
与2011年相比,攀钢钒钢铁产品的跌价损失约为40亿元,相当于每吨产品价格下降了1000元。“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降成本压力可想而知。”研发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但是,攀钢钒在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升反降,特别是在钢轨、车轴钢、履带钢等产品的研发投入方面。”
据统计,从2012年起,攀钢钒每年的科研投入都维持在5亿元左右,今年上升到6亿元~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攀钢钒之所以舍得投入这么多资金在科研上,是因为在研发投入的“升”中看到了希望:从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到我国第一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京津高铁,再到世界轴重最高的澳大利亚矿石运输重车线,目前,攀钢钒的重轨系列产品已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今年4月份,我国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在大秦线(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岛)取得成功,而这条线上铺设的重载钢轨有70%来自攀钢钒。
“攀钢钒按照‘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战略规划,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PG5钢轨的开发工作,目前已在路上进行了试铺。” 杜健说。
“转”:让废渣成为盈利产品
作为一家资源优势明显的企业,攀钢钒每年都要产生1.5万吨钒铬还原渣。这种废渣的处理费用很高,而且还涉及环保问题,其出路成为摆在攀钢钒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攀钢钒给出的答案是:向非钢产业转型,向资源再利用要效益。
攀钢钒与中科院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将废渣转变为化工原料。“这种废渣可以变为皮革的鞣革剂和着色剂,或者相关的一些化工原料,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攀钢钒科技公司经理杨立告诉记者。据初步测算,该项目所有的原料转化为产品以后,可带来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