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传统业务陷尴尬 投行业务成救命稻草
曾经“躺着赚钱”的银行如今正面临着多重挑战。
随着金融脱媒愈演愈烈,不仅存款在流失,贷款客户也越来越难寻。与之相伴的是监管政策上资本约束愈来愈严厉,突围成为了银行业的关键词。
银行传统业务陷尴尬
流动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了大规模融资。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继浦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宣布优先股发行预案之后,近期兴业银行公告拟发行不超过300亿元优先股,加入了这一波优先股融资大潮的行列。而除了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以外,银行也密集发债补充二级资本,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不包括光大银行即将发行的162亿元二级资本工具,已有10多家银行共发行800多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与之相关的是,今年2月,中国银监会公布管理新规,对44家大中型银行正式启用巴塞尔Ⅲ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要求到2018年达到覆盖率100%、大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5%,还设定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高于75%、流动性比例不低于25%。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资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催化剂。
CLSA数据显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目前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9.5%。但官方数据显示,不良贷款占比近两年不断上升,信用风险成隐患。
标普报告认为,钢铁行业会出现更多的违约,今年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已经体现了这种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这些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的下跌,银行不良贷款逐渐暴露成为必然,这进一步增大了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
随着银行资本压力的愈加凸显,不少银行开始着手创新业务,但这条路仍然难走。因此,拉存款,仍然是很多银行认为的有效出路。
然而,如今大客户越来越难找。上海的浦发银行投行部一位人士透露,去年,该行三大央企客户没有一分钱的贷款需求,他们全部通过发债来解决融资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拉存款和放贷款来扩大规模的大环境已经不具备了,一是资本约束越来越严厉,二是存款脱媒趋势难以逆转,三是优质贷款客户也越来越不好找,所以大银行创新的动力更足一些,现在一些大银行,非信贷类业务占比正在迅速增长,反倒是中小银行对传统的信贷类业务还是依赖比较强。
“转型很难,我们行的创新产品推不动,可能是产品不好。”河南某中小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更关键的是,中国银行所谓的创新产品很容易复制,所以,很多产品的创新者并不能获得垄断利润。
“现在银行都是大喊要创新,要发展中间业务,口号喊得轰轰烈烈,但很多照样在拼命抢存款、贷款。”河南某中小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所以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仍是拉存款,做贷款。”
投行业务成救命稻草
不过,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据华夏银行一位负责产品研发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投行业务,已经开始受到更多银行的关注。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投行业务越来越热。数据显示,2013年,尽管各家上市银行投行业务统计口径并不一致,但在债券承销、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结构融资等四大核心业务方面,均出现了大跃进式增长。
其中,中国银行去年实现核心投行收入9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中信银行去年实现投资银行收入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53.28%;招行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57.78%;浦发银行实现投行业务收入32.68亿元,同比增长81.25%;平安银行则实现投行中间业务收入16.34亿元,同比增长达371%。
业内人士称,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两块。首先,在帮助企业融资时,一般都会成为企业的财务顾问,在这过程中,行业一般都收取交易规模的千分之三左右的佣金作为直接的收入。其次,商业银行投行在帮助企业融资之时,一般都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进行资金的流转、结算,包括开户、托管、监控、使用等。这就产生了派生存款的收益。
来源 中国企业报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