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为钢铁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一带一路”对于钢铁业缓解产能过剩而言是重要契机,您认为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能否应对国际挑战?对此,邓崎琳表示:中央提出的“走出去”非常英明,特别提出了“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从国际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推进和做一些事情。
中国钢铁在转型中淘汰落后,消化过剩产能,有些产能是可以转移到国外去的,而且国外也有市场需求。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蕴涵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据我所知,市场预期的利润还是可观的,所以我们把富余的产能装备“搬迁”过去,既可以在“一带一路”上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把钢铁的过剩产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邓崎琳做客2015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就经济“新常态”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邓崎琳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为钢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带一路”为钢铁业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主持人:“一带一路”对于钢铁业缓解产能过剩而言是重要契机,您认为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能否应对国际挑战?
邓崎琳:中央提出的“走出去”非常英明,特别提出了“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从国际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推进和做一些事情。
中国钢铁在转型中淘汰落后,消化过剩产能,有些产能是可以转移到国外去的,而且国外也有市场需求。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蕴涵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据我所知,市场预期的利润还是可观的,所以我们把富余的产能装备“搬迁”过去,既可以在“一带一路”上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把钢铁的过剩产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尽快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主持人:您提到总理报告里面提出的创新驱动的话题,您认为钢铁作为传统行业如何实现创新驱动?
邓崎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中国钢铁走到今天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从解放初期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到去年已经达到8亿多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长期粗放式的发展,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产能严重过剩,终于在最近几年全面凸显爆发,我们也尝到了这个苦头。目前,钢铁、机械、电解铝等都过剩。过剩产能不解决,结构转型就没法实现。特别是钢铁行业,体量大,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难度大,这是对钢铁企业自身的革命。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央的要求,尽快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达到真正的产业升级。
同时,还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一个是用好市场这只手,通过市场化,让企业在市场当中逐步的自律,该淘汰的淘汰,该调整的调整,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但是,政府这只手目前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协调和推进过剩产能的调整,这样会更快一点。越往后拖,我们付出的代价越大。
走出困境需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
主持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将正式进入“四个全面”时代,您认为钢铁行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应该怎么改?
邓崎琳:中国的钢铁现在产能这么高,产量这么高,确实太大、太多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人口众多,中央政府不断的提出要从经济的高速换挡到中高速,这是非常英明的。对提升经济的质量和缓解环保的压力,更好的调整结构,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非常有利非常正确。钢铁产能产量这么高,对国家的战略和经济调整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提一个建议,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时期,中国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对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极大。而钢铁是基础工业,体量大、环保影响大、资源占用大、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大,所以应该首当其冲进行调整、改革。
中国的钢铁产能产量应该尽快压到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中国有几百家、上千家钢铁企业,这个是不行的,应整合成成几家大的钢铁企业,这对钢铁行业走出困境也是有利的。通过调结构,控制总量,最后提升自己的质量水平、科技水平和产品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们就不再需要用别人的钢材,所有的钢材都用自己的。现在进口的一些钢材是我们生产不了的,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的。
主持人: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作为央企“掌门人”,您认为国企改革应该怎么改?武钢会否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
邓崎琳: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混合所有制,中央国资委也在研究和试点,我相信在试点经验和具体规定出台之后,我们也会努力去推进。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企业就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机制体制。搞一种模式、一股独大,对资源的利用和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混合所有制对我们央企和国企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解决市场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邓崎琳认为,钢铁企业要想成功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必须按照中央和政府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落实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淘汰落后,减少钢铁总量,加强兼并重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真正的使中国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
在介绍武钢在自身转变当中做出了哪些成绩时,邓崎琳指出,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面对钢铁“寒冬”的挑战,武钢坚守钢铁主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全力保证质量,满足市场需要。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这样企业的职工,才会有不断提升的过程。武钢是一个老的企业,有50多年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面临很多困难。武钢根据中央和政府的政策,以及具体的要求采取了很多举措。
首先,在钢铁主业方面,武钢采取了“武钢本部不再新增一吨钢铁产能”的措施,产能不再投入。
其次,在相关产业方面,武钢不断思索如何做强、做优、做大相关产业。要做到相关产业不仅服务武钢,还要走向市场,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过去几十年,快餐和饮料都是送到炉前,从来没有对武钢外部销售和服务过。近几年,我们这些部门,把快餐送到高铁上面,把汽水送到超市里面,湖北的老百姓也能喝到武钢销售的饮料。我们走向了市场,也获得了效益,相关产业实现了自负盈亏,职工找到了一条新的经营发展道路,和主业形成互补。
再次,面对钢铁主业市场严重过剩、价格下滑,武钢加强产业调整和结构调整,我们尽量研发生产有市场需求的品种,保证质量。没有市场需求和没有效益的,我们不生产或者少生产
最后,在销售模式、商业模式上进行变革。同时在公司管理体制机制上也按中央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深化。按照市场化,去行政化进行改革,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产、供、销、研,形成一个整体,为市场服务。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