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跌幅放缓 弱势格局难改
连跌三年多的大宗商品市场近日似乎再获“动力”,跟踪一揽子上市商品价格表现的综合价格指数展开低位震荡,然而受供需关系改善,以及主要消耗国的需求增速放缓,商品市场的弱势周期或仍难现“拐点”。
数据显示,到11日收盘,受棉花以及石化类产品的带动,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跟踪主要上市期货价格的文华商品综合指数微幅收跌,收于151.38点。由于市场的趋势不明,该指数已经连续四周徘徊在150点这个三年多来的低位附近。
“从8月上旬的商品市场表现来看,整体涨跌比例、上涨和下跌的板块和品种与7月下旬如出一辙。”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认为,相对于7月份,商品市场唯一的变化则是涨跌的幅度明显收窄,上涨、下跌的力度都明显减弱,“市场上不去、也下不来”。
此前,由于经济前景担忧以及接连不断的欧美债务危机,加上金融危机后的新增矿山投资,大宗商品价格从2011年2月份以来持续下跌,连续三年下挫,今年以来,国内市场的文华商品综合指数也累计下跌了6.6%,几乎接近2013年的全年跌幅。
业界专家认为,除非短期市场出现较大的利多或利空改变现状,市场继续低位震荡的概率仍较大。“包括铜、煤炭以及PTA等各板块的代表性产品依然在下跌,尽管农副商品有所好转,但能源、橡胶、塑料以及钢铁等作为大宗商品的原材料处于跌势,短期内仍以弱势震荡为主。”大宗商品分析师范艳霞认为。
统计显示,目前主要工业原材料中,仅有色金属类商品价格的表现稍好。“一方面是印尼禁止原矿出口的效应持续发酵,尤其是在镍金属上,印尼是全球重要的镍供应国,但长期限制原矿出口使得市场供应的担忧大幅上升。”分析人士表示,而另一方面,供需以及地缘政治的概念也吸引大量资金炒作,带动包括镍、锌、铜以及铝,甚至铅轮动上涨。
在不少机构看来,有色金属的“突袭”很难持续。“比如铜,尽管作为有色金属的龙头品种,但铜市场的形势并不乐观。”华闻期货的分析指出,青岛港事件削弱了持有融资铜库存的吸引力,铜进口量减少,同时境内外的库存也显示供应充足,库存的回升将抑制上涨空间。
即使是近期的明星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