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调控思变执行权下放地方
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治理。从11月下旬开始,河北、天津、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市密集表态,对钢铁产业不再审批新增项目。相比较以往的钢铁产能调控不同,此次治理地方政府主导性更强,治理效果也更加令人期待。
政策执行积极
触发各地政府对钢铁行业治理的压力来自国务院的两份文件。
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
在此之后,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强调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要求及时公开化解产能过剩进展情况。
作为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治理的重点。
据了解,在此之前,政府对钢铁行业已经出台过多次调控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相反陷入越淘汰产能越多的怪圈。
记者观察发现,相较于以往,此次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的积极性非常高,“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执行力度落实空前严格”。
尤其是进入11月下旬之后,政策开始逐步在各地落地,各地政府密集表态,要对钢铁行业重拳治理。
“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动力,这与官员的考核指标注重经济总量而忽视效率密不可分。”中金公司分析员丁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