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查现货| 视点| 标准| 图片| 中厚板行情| 聚焦| 上游| 下游| 快讯| 专家| 调价
关键词:

【回眸两会】2022全国两会中钢铁业代表委员的“言”与“策”

 时间:2022-03-30 10:10:00编辑: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2022全国两会  钢铁业代表委员的“言”与“策”  3月11日,两会闭幕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了钢铁行业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出席会议的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2022全国两会
  钢铁业代表委员的“言”与“策”
  3月11日,两会闭幕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了钢铁行业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在会上对钢铁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提出的议案和提案表示肯定。
  每年两会,来自钢铁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们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各项建议。今年的两会已经结束。两会期间,来自钢铁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围绕了行业双碳、双控、资源保障、产业链合作、行业布局兼并重组、科技创新等重点问题谈了观点及相关的建议。
  本报记者对较为典型的观点和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纳梳理,将干货简要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图为中国钢铁新闻网两会专题
  主题一:减污降碳 绿色发展
  1. 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钢铁龙头企业成立碳中和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低碳冶金创新中心,集中优势研发实现国内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双碳”目标的实现根本是要靠技术的进步。而低碳冶金技术又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关键,
  2. 建议相关部门在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时,考虑对该部分CO2排放量进行计算减免,钢铁企业生产出排放量低于0.5tCO2/t钢时,可视为该钢铁产品为“零碳钢”。根据钢铁行业的生产制造特点,钢铁生产过程存在占比约25%“不得不排放”的CO2(将由自然过程吸收固化)。
  3. 建议加大我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建设,同时推动CO2的低成本捕集提纯及跨行业多途径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为我国钢铁行业后续大规模实施CCU/CCUS人为固碳提供基础条件。在能源消费端,由于目前钢铁行业排放的CO2约90%来源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未来钢铁行业要逐步实现绿色电力、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替代,需要国家层面推动大量绿色电力、氢气的供应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4. 在国家层面,大力支持钢铁绿色材料的应用。国家层面设立钢铁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层面推动化工、农、林等与钢铁行业联动低碳。鼓励钢铁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并给予相应减税优惠政策。加大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及促进钢铁企业碳减排技术水平提升与规范发展。
  5. 大力推动钢焦联产:一要提高发挥钢铁流程功能价值及钢焦融合发展的新认知。二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钢焦融合新发展。三要建立钢焦融合示范工程,引领钢铁行业构建“双碳”新模式。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市场作用。
  6. 建议人民银行、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一起尽快制定出更加具体的绿色信贷标准,使绿色信贷能够更快落地。在绿色信贷方面,现行标准粗放,落地困难。建议对于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环保绩效评价A级较高的企业区别对待,给予优先支持扶持。
  7. 建议相关部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政策,引导钢铁产业有序降碳:一是推动钢铁产业减产减量降碳。创新产量压减举措,按照鼓励先进、压减落后的思路,分类施策、精准管控。二是促进钢铁产业流程优化降碳。建议积极发展电炉炼钢,鼓励有条件的长流程企业改造为短流程企业,同时积极发展新型电炉装备,为长短流程转化提供支撑。三是支持钢铁产业技术改造降碳。建议成立碳排放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钢铁工业碳排放计算、碳基准值确定、碳配额分配等相关标准,加快钢铁产业碳交易落地,通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为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8. 建议设立低碳制造全产业链协同优化重大科技专项。针对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的流程工业,重点突破流程工业产业链的碳排放数据智能采集与智能感知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碳排放与碳流动模型与评价机制,研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产业链协同决策和全流程、多目标优化智能系统。
  9. 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其次,行业协会要搭建专业平台,开展技术交流和对标竞赛;再其次,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中期应形成传统冶金与低碳冶金有机共存,长、短流程组合发力的行业结构;最后,更多采用低碳高炉、氢还原、电炉等低碳冶金技术,能源结构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采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实现碳的内循环,从而实现钢铁“零碳”未来。
  10. 建议由工信部、科技部牵头组织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研发人员,组成研发联合体,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家财政每年可给予一定经费补贴,钢铁企业将富余的产能装备用作面向全行业开放的研发试验平台和基地。低碳冶金技术革命是一项系统创新工程,具有全行业共享的社会公益属性,耗资巨大,单一企业难以承担。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尽快攻克低碳冶金工艺技术,突破“碳壁垒”。同时,通过“碳足迹”追溯,开展绿色钢铁产品认证,对绿色制造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减免相关税费。
  11. 建议加快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发展。一是调整钢铁行业原料与能源结构,提高电炉工艺炼钢产能占比。二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钢铁行业能源数据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能耗指标体系,加强能源效率管理,淘汰落后产能与装备。三是加强对钢铁行业科技创新的引导,鼓励钢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推动钢铁行业的角色转变,如钢铁生产中产生的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收集和高价值利用,城市垃圾消纳等。
  12. 钢铁行业面实现低碳转型面临冶炼工艺碳排较高、电炉冶金转变困难,节能减排技术薄弱、生态效能发挥不足,钢铁行业资产偏“重”、低碳改造成本巨大三大困难。建议:一是加大钢铁冶炼工艺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力度,特别是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力量,强化研发驱动、科技带动,积极推动氢冶炼等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二是在国内主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中选取若干家行业骨干企业,采用先进前沿技术装备,开展节能减排试点示范,深入探索钢铁企业低碳改造的具体实践路径,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广、全面铺开”,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制定出台鼓励钢铁行业碳减排的政策,对企业新上储能系统、废钢回收加工、钢渣循环利用等低碳改造项目的,考虑在土地、手续、贷款、税收、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激发企业减碳降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建议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节奏要适当合理。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有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假如超低排放改造推得太快,会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投资损失, 
  14. 建议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实施电价降价优惠和适当放开能耗限制。关于超低排放:一是超低排放技术还不成熟。比如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能否长期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尚需时间验证;高炉煤气精脱硫,特别是有机硫,等技术仍需要创新突破。二是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
  15. 建议加大超低排放改造完成企业政策倾斜力度。为了将超低排放改造后形成的环境效益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方面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超低排放改造的加快实施,具体来看: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已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绿色产能和绿色产量进行政策倾斜,给予更大优惠力度。二要加强政策落地。将差异化电价和水价、重污染应对期间停限产、治理设施购置税减免、环境保护税减免等差异化环保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扶优汰劣,让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主题二:电炉炼钢
  1. 建议分阶段有序推动电炉炼钢,不宜过快推进电炉炼钢的建设。基于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国情(废钢资源以及直接还原铁DRI不足、高端产品生产技术不成熟、电力来源多是火电等),不宜过快推进电炉炼钢的建设。在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过程中,不宜冒进,建议分阶段目标稳步推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高炉-转炉流程设备设施的价值。
  2. 电炉炼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废钢来源问题。攀西地区废钢资源有限,专业化整合处理废钢技术和机构不足,建议国家统筹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二是电炉炼钢技术问题。未来,电炉炼钢技术装备发展将更加注重电炉炉型选择,强化冶炼技术实现工艺节能,并加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建议国家多出政策支持电炉炼钢多方面发展,同时对于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用途的电炉炼钢标准能够实现差异化对待,促进电炉炼钢产业健康发展。
  3. 电炉炼钢需要的电力,应该计算在碳排放范围内。影响我国电炉钢发展的最大原因是废钢资源的不足及电炉流程的成本竞争力。同时,我国目前的电力主要来自煤电,碳排放也相当巨大。为了保证优质废钢资源,在国内要通畅废钢的资源分类加工,减少税赋,进口方面,废钢作为比铁矿石更加低碳的战略资源,在进口税等方面要进行研究,出台减税政策。在品种方面,要生产有利于电炉钢生产的品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生产竞争力。
  4. 建议制定电炉钢的用电扶持和绿电项目补偿政策。与转炉炼钢相比,全废钢电炉炼钢需增加300千瓦
相关内容检索: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舞钢现货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热门新闻
重磅推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舞钢现货网 Corporation © 2010-2020
Copyright© By 河南贝源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