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嘲笑 一村“苟”姓人改姓“敬”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一“敬”姓大臣因为要避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忍痛减“文”改姓为“苟”。
一千多年后,荥阳市雷垌村几百名“苟”姓后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改回“敬”姓。这几年,郑州也陆续有苟姓人改姓敬。
心声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儿姓苟
“宁可不给孩儿上户口,也不能让他姓苟。”早在妻子准备怀孕时,郑州市民苟先生就决定要给孩子改姓,甚至一度撂下了上边那句狠话。
苟先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老师、小朋友们喊作“小苟(音同狗)”、“苟”、“汪汪”。因为这,不管父亲怎么打骂,他都不愿意去上学。后来勉强去上学了,迟到、逃课也是常有的事儿——他不想听见老师点名,只要点到他的名字,就会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如今,苟先生已是一家单位的中层领导,却依然没能走出姓氏的阴影。他说,同事顾虑到他的感受,都不喊“那个字”,而是以他的名字或名字加职务来称呼他。如非必要,他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跟知道他姓氏的人说话时也习惯以“那个字”代替。
在苟先生看来,“苟”姓带来的羞辱和创伤,已经烙印在了他的心中,足以影响他一生。他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绝对不能让孩子再次经历。
尴尬
总是被嘲笑,游泳被叫“狗刨”
事实上,因为“苟”姓而受累,想要改姓的人,远不止郑州市民苟先生一人。
在荥阳市城关乡一个名叫雷垌村的小村子里,苟姓是个大姓,有四五百口人都姓苟。但早些年,苟姓族人时常被外姓人取笑。那儿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年龄小的孩子被叫做“小狗”,年老的人就被叫做“老狗”,游个泳也会被嘲笑是“狗刨”。
再后来,随着外出打工、求学的村民越来越多,雷垌村里随母姓的人多了,还一度出现了一家多姓的奇观。
在雷垌村之外,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苟”姓人遭遇着相同的尴尬:
做生意的苟镇,买东西开发票的时候,名字时不时就被人写成“狗镇”;长春市民苟某介绍自己是“小苟”时,被单位领导批评“不严肃”;陕西人苟百善的女儿自小随母亲姓,从来不让父亲给她签字;辽宁省新民市一男子因为姓苟而不好意思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农活……
雷垌村村民敬岐说,以前,村里的老人只知道祖上姓敬,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和渊源,想要把姓改回来也无从下手。
渊源
敬姓人祖上避石敬瑭名讳改姓苟
曾经,雷垌村一个在郑州工作的老人,为帮助族人和孙辈改姓,退休后开始大量查阅跟姓氏有关的书籍,算是弄清了苟姓的渊源。
据史书记载,苟姓跟草有关,包含着生长的意思,最初产生于黄帝时期。传说,黄帝的子孙中,有人居住在河内(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因为当地生长的枸杞比较多,所以以“苟”为姓。除了这支苟姓人外,其余的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
敬岐等人的祖上之所以姓苟,就是由“敬”姓而来的。这个故事,在有苟姓人的地方多有流传。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
据有些地方的族谱上记载,该敬姓大臣的部分家人逃到了山西一个叫雷家垌的地方。后来,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迁到了如今的荥阳。再后来,因为逃难,又有一些人到了登封、巩义、新密等地。
故事
一村人改姓“敬” 连唱三天大戏
知道了祖上和“敬”姓的渊源后,生活在雷垌村的苟姓族人,于2000年召开了一次“改姓”会议,决定向公安部门申请改姓。在提交了两三页的改姓申请后,荥阳市公安局经过调研,同意了雷垌村苟姓村民改姓敬的申请。
也是在那一年,雷垌村几百口苟姓人改姓敬。第二年的庙会上,为庆祝改姓,雷垌村曾经姓苟的村民出资五六千元钱,连唱了三天大戏。
雷垌村村民改姓5年后,登封市唐庄乡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集体改姓。这之后,陕西、甘肃、河北、沈阳、黑龙江等地的很多苟姓人,纷纷认祖归宗,成功改姓“敬”。
这几年,郑州市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也陆续有苟姓人成功改回敬姓。
姓氏故事
历经磨难的敬姓
据史书记载,由于要避皇帝的名讳,敬姓在发展中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可谓一个历经磨难的“倒霉”姓氏。
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敬姓人无奈改姓“恭”。
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冲了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
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文的后人又改回敬姓。
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文。
来源 大河网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