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链:供给侧改革如何发挥市场、政府作用?
1月23日,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吴敬琏,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6年会上解读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和政府如何在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作用。
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20年,成效不大的原因是“体制性障碍”,实现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消除体制性障碍。
政府和市场如何改革
他强调,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时已经认识到,过去成效不大的原因,是存在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联系的“体制性障碍”。
现在的供给侧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吴敬琏称,市场的两项基本作用,首先是有效地配置和再配置资源,实现帕累托改进。今年要实现的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刺短板都是典型的资源再配置工作,主要要靠市场机制实现。
第二,要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实现奖优罚劣和优胜劣汰,目前官员“懒政”和企业家缺乏积极性,根源在于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对于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吴敬琏表示,第一,政府不应该直接用行政手段“调结构”,而是推动改革,建立能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第二,政府在利益结构大调整中用社会政策“托底”;第三,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怎样有效地支持创新和创业。
依靠创新提高效率
吴敬琏介绍,他理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提高供给质量+结构性改革。2016中央经济会议强调的是提高供给质量而非扩大供给数量,其实质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效率驱动,而信息化应当是其中的主力。
吴敬琏表示,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过去欧洲人常用,而在中国比较生僻的用语。据structural reform 的倡导者《经济学人》的解释,意指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政府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改革,我们也可以作此理解。
他介绍,2009年以来最流行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分析法,由此得出的对策:靠增加投资提升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说,误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 Y = C + I +( Ex- Im)+ (G-T ),来分析中国的长期发展问题。从实践上看,投资收效递减和杠杆率不断推高,都使我们不能继续把增加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要手段,直接结果是到到一定阶段,我们的增投资的收效递减,杠杆率(债务对GDP比率)加速提高。
许多经济学家都曾指出,应当从供给侧因素的分析寻找问题和提出对策: Y = A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