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真的结束了吗?
分享到
时间:2016-05-12 15:01:00编辑:arince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逐步适应与改革中,宏观管理的思路更多是计划性的,以各种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逐步适应与改革中,宏观管理的思路更多是计划性的,以各种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手段接替了政府的计划之手,顺理成章地成为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第一次系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始于1993年到1996年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适度从紧”。针对1992年开始的经济过热,1993年9月中央政府发布了16条紧缩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发行国库券、削减基建投资、通过审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等等。1994年各项紧缩措施更为严厉,1995年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
1993年到1996年年底的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但是很快中国经济就出现了所谓“硬着陆”,很多城市到处都是烂尾楼。更不幸的是,宏观紧缩又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从而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又陷入通货紧缩。之后,中央政府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才逐步走出通缩阴影。
第二次比较值得回顾的需求管理时期是2003年到2004年,由于加入WTO后的经济增长加速,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等行业出现高速增长,超出了宏观决策部门心中的合理指标水平,因而引来了非常严厉的紧缩措施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