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地方去产能切莫再搞上产能那一套
一边高喊钱从哪里来,一边又上报远高于国家计划的去产能指标,地方在去产能问题上,似乎又陷入增产能的怪圈之中。
据媒体报道,业内人士认为,1000亿元奖补资金,如果平摊到180万煤炭职工身上,每人也就5万多元,显然不够,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开源。
与此同时,在国家下达了煤炭、钢铁行业未来3至5年内分别压缩产能5亿吨左右和1亿~1.5亿吨的目标以后,地方上报的压缩产能目标,又远高于国家确定目标。比如,河北一个省压减的钢铁产能就达1亿吨,而晋陕蒙三大煤炭主产区要化解的煤炭产能则已经接近4.8亿吨。
地方有去产能的决心,当然是好事,也值得肯定。但前提是,去产能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搞“数据亢奋”。要知道,去产能不是上产能。上产能是增加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快一点、多一点,短期内只会有好处,没有坏处。特别对居民来说,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而去产能涉及就业和经济层面,不仅关系地方和企业利益,更关心职工利益。特别是职工安置问题,是去产能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中央下达的去产能目标,地方也像上产能一样,层层加码、级级加压了。难道这些地区真的已经做好了压减产能的充分准备了吗?资金、人员安排等都全部到位了吗?殊不知,国家制定的去产能指标,是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得出的,是在全面评估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下一步去产能的需要而提出的。地方这样做,是否真的如相关媒体所分析的那样,是为了1000亿元的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呢?如果真是这样,去产能的效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讲局部利益、不讲整体利益造成的。特别是前些年大量存在的先建后批、边报边批,甚至建成了还没有得到批准等情况,都是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也导致供求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去产能的重任已经摆在眼前,如果仍然按之前上产能那一套,上报一套数据,实际一套数据,甚至还保留一套数据。那么,就会给中央在去产能问题上的决策带来极大影响,使去产能无法做到科学决策,更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必须厘清,去产能的目的,不仅仅是把过多的产能压下来,还必须通过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运用,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激发需求端的能力和活力。如果仅仅满足于压减产能,而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提升,去产能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从地方上报的去产能指标来看,存在着玩假动作的现象。也就是说,地方去产能的决心是有的,但决没有上报的数据那么大。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奖补资金;另一方面,则为以后的产能恢复打下伏笔。
令人担心的是,一旦市场复苏,那些在地方上报的指标中“去掉”的产能,很快就会复活。到时候,别说地方上报的压减指标,就是中央下达的压减任务,都可能成为虚晃一枪。如此,就会给未来经济发展留下许多隐患。
正因如此,面对地方上报的去产能指标,有关方面必须认真核查,并与地方签订“军令状”,且“军令状”上必须明确写清楚刚性要求。尤其是未来如果再有产能复活现象,将追究地方相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且终身追责。因为,此次的去产能,还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密切相关,与供需关系的持续协调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能真实反映去产能的实际成果,而是水分很多,就不可能使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到位。
总体上说,对地方的去产能决心,不能打击,但对于可能存在的以争取奖补资金为目的的去产能现象,还是要严厉遏制,切莫因为这些地区的错误做法而影响去产能的成效。
编辑:杨小光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