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不是“去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谋发展
3月21日,攀钢全国人大代表、研究院院长唐历回到攀枝花,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组织召开院长办公会、经营分析会,引导科研人员在国家 “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大环境中,坚持科技创新,践行技术引领,强化科技成果转换,通过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达到去产能目的,助力攀钢渡难关。
作为钢铁行业的代表,唐历在参加“两会”期间,受到新华社、界面新闻、四川新闻网、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等各大媒体高度关注。面对媒体,唐历谈攀钢深化改革、谈结构调整、谈环保、谈科技创新等重大举措,传播攀钢声音,传递攀钢正能量。
3月23日,记者就去产能、调结构、攀钢的发展机遇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唐历。
记者:唐院长,你好!你认为“两会”期间各大媒体对来自钢铁行业的代表高度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唐历:这些媒体不只是关注钢铁行业的代表,也关注煤炭行业的代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第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去产能又是五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难、最关键的任务。“两会”召开前,国务院于2016年2月1日正式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减掉180万人,而钢铁产能要在过去减产的基础上再减1.5亿吨,这是国家大事,媒体自然会关注。第二,攀钢在近几年主动作为,退出了300多万吨钢铁产能,去年我们减少了9000多名员工。那么,在现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大环境中,攀钢还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以及更好的经验?这些,都是媒体的关注点。
记者:媒体对钢铁行业的关注,是动力也是压力。“两会”期间,钢铁行业代表对国家实行“三去一降一补”普遍持什么样的态度?
唐历:大家普遍认为,钢铁企业到了今天,仅仅采取分流人员等措施,要熬出头,很难。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包括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政策含金量是很大的。中央的决心大,政策力度大,关键是地方政府如何让相关政策落地,这是钢铁行业代表最关心的。大家建议,地方政府要出台更大力度、更有实效的税收、电价、土地、奖补、人员安置等政策措施,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倡导的“加减乘除”发挥到极致,助力钢铁企业渡难关。
记者:现在提出了“僵尸企业”这个称呼,这个名字不好听,谁也不承认自己是“僵尸”,也不愿意被“去掉”,攀钢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唐历:“去产能”不是“去产业”。攀钢不仅是一个钢铁企业,还承担着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的职责,所以,攀钢去产能绝不能搞“一刀切”。虽然不再继续扩大钢铁产品的规模,但要通过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以及走精品高端路线等方式达到去产能的目的。而攀钢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科技强企、主攻钒钛、做精钢铁、放活非钢”四大战略,为攀钢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尤其要鼓励技术创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创新中谋求发展。
记者:提到科技创兴,我们自然会想到攀钢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2016年3月是 “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3周年,我们在这3年里,国家给予了攀钢哪些实质性的支持?我们有哪些科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唐历: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城市,攀钢不能只想到挖资源、简单冶炼、加工和销售,而是要从资源利用价值和绿色制造想办法,关键是技术突破。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3年来,国家发改委以及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实质性支持,现在已经有了第三批科技招标项目,国家发改委、四川省政府一共拿出了4亿元搞研发,攀钢享受到了这一政策。攀钢将“科技强企”列为当前的核心战略,对科技研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相关技术成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钒钛技术研究和应用,以及普通钛材、军工用钢等方面,相关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记者:下一步,研究院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
唐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目前,鞍钢集团出台了关于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意见。这个意见是至今为止最全面最彻底的一个改革指导意见,从创新“放活”科研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其中,就包含西南片区的研发机构如何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的意见。鞍钢集团所属部门、鞍山钢铁、攀钢,以及鞍钢集团所属的3个研究院,都在按相关安排从上至下进行承接。按照鞍钢集团总体构想,今年5月1日以后就会实施,我们期待相关制度尽快落地,为科技松绑,激发科技研发的内生动力,助力攀钢打胜控亏强基攻坚战。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