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中的珍贵品质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李克强总理提到的“工匠精神”,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震,更引人深思。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当下,怎样培育 “工匠精神”?
攀钢第十次工会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努力形成一批各自领域叫得响的核心员工,精心选树“金牌工人”,培育“大国工匠”,推动“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
何为“工匠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等内涵成为共识。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需一颗纯粹的匠心、一颗创造的匠心、一颗宁静的匠心。
拥有纯粹的匠心
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
同为匠人,手艺有高低,格局有高下。其本质的区别在于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能否匠心独运。真正的匠人,当怀一颗纯粹的匠心。
1992年,22岁的陶功明从重庆大学毕业,分配到攀钢钒轨梁厂。从那以后,他就与攀钢钢轨结下了不解之缘。
24年里,陶功明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为攀钢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被同行称作攀钢高速轨轧制“大师”。
与其说这24年是陶功明的奋斗史,不如说是陶功明为攀钢钢轨制造、为攀钢“工匠精神”的代言史。
“刚到攀钢那两年,我在基层锻炼,和工人师傅一起抡大锤,力气小,抡不动,很自卑,就到马家田原攀钢冶金工业学校去应聘老师,一应聘就成功了,但被当时轨梁厂厂长陈亚平劝住了。两年以后,轨梁厂对我委以重任,对于这份信任,我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安于本职,不敢有丝毫懈怠。”
安于本职,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平平淡淡的一句“不敢有丝毫懈怠”,道出了“工匠精神”的根基。
上世纪90年代,轨梁厂有两台286电脑,因为太贵重,电脑由专人看管,并设有密码。陶功明找各种借口接近计算机房,偷瞄计算机管理员输入电脑的密码,偷配机房钥匙。无数个周末,他溜进计算机房,从打字开始学起,还被人抓个正着……
“被抓到的时候,很尴尬,有同事说我学计算机是想抢别人的饭碗。其实,我就是喜欢,喜欢一切新奇的东西。”这些事,至今让陶功明觉得内疚。
1999年,陶功明用计算机编制了一套工字型孔型绘图和孔型分析程序,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孔型图和设计参数分析。2009年,他又成功研发出钢轨产品全过程连续仿真轧制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轧制,成为钢轨尺寸波动、RDD等技术研发、提质降本、解决现场难题的“万能钥匙”。
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从陶功明当年偷学计算机的经历中找到缘由。
当昨日的艰辛和今天的美好如期而遇,信念和始终如一的坚持,都成为“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只要拥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益求精。攀钢钢轨因其特殊性,需要极致的完美,因此,培育匠人匠心就很重要。大学生到轨梁厂,无一例外从基层干起,正是培育匠人匠心的过程。通过现场劳动,让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进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成就攀钢钢轨的高端品质。
真正的“工匠精神”应没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没有自我标榜的标签,而是用创新精神去承受岁月的考验。只有让匠人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永葆匠心的活力,才能达到极致和完美。
培育纯粹匠心的最好方式,是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促使他们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目标信念,永远记得为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地坚持到底。
拥有创造的匠心
才有极致和完美
匠人,每天都做着重复的工作,但出色的匠人,能从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别出心裁,这便是创造。
曾经,攀钢钢轨孔型设计技术一向被看做“尖端”领域。每个学习孔型设计的人,都要花2至3年时间来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学习核心技术。尽管这种依靠人工绘图、对图的方法,设计周期长、可靠性差、试轧次数多、成本高,却没有人敢打破传统。
然而,陶功明敢。他开创了攀钢用计算机自动绘制孔型图和设计参数分析的先河,他也因此被人称作天才。
“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只是因为我运气好,遇见了好领导。我性格倔强,攀钢却允许我这样的人存在,这让我非常感动。越感动,就越想为这个单位多做点事,就会不断去创新,不断去创造。”
2016年,陶功明成为《纪录四川100双手》主角之一,参与拍摄《钢轨上的超越》。
在这个纪录片中,记录了陶功明在全球首创钢轨全长波动控制技术的始末。
从理论上讲,百米钢轨从头到尾的尺寸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放眼全球,没有一家钢厂解决了百米钢轨全长尺寸波动难题。
陶功明毅然承担了“大国工匠”的责任,破解了这一前沿技术难题。攀钢钢轨全长规格尺寸国内领先,规格的波动优于世界一流的新日铁钢轨,完全满足试验时速486.1公里的高速铁路铺设要求。
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布克,能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后因各种原因被囚禁,这期间他连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也制作不出来。对此,布克认为,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比登天还难。
如同花儿需要阳光和雨露,宽松的环境,是拥有一颗创造匠心的“源头活水”,是实现极致和完美的“天光云影”。宽松,方能自在,心怀虔诚,即使做到99%也不会满意,而是竭力做到99.99%。
拥有宁静的匠心
方能抵达远方
咫尺匠心难。卓越的背后,往往是枯燥、重复和机械,一如孤独和寂静的修行。
为学习仿真技术,陶功明连续跟踪了15年。漫长的15年中,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他3次到外地求学,2次向合作单位请教。常常是关着门,一学就是一整天。
“仿真轧制技术之所以断断续续跟踪15年,是因为当时我是技术科科长,事务性的工作多,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后来,攀钢钒建立首席制度,我从科长岗位转为首席,攀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大德和总经理段向东在任攀钢钒总经理时,都与我签过首席聘用合同。我觉得很荣耀,但很多朋友都替我惋惜,觉得我一步走错了。但我自己觉得攀钢的首席制度非常好,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音乐才子李宗盛说:“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倾注了时间和心血,累积出的必然是超凡价值。”
陶功明成功了,他将仿真轧制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成为钢轨尺寸波动、RDD等技术研发的“万能钥匙”,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而靠着一本《英汉词典》,陶功明就掌握了仿真轧制技术,也令同行赞叹不已。
在时间的洪流里,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否真的走错了?在时间的回声里,有着公正的答案。
全世界都承认,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我们开一个店、建一个工厂,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品牌塑造却是一项系统化的百年工程。
攀钢钢轨之所以享誉全球,是因为有不少像陶功明这样的“大国工匠”,赋予攀钢钢轨以匠魂、匠心和匠气,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是攀钢钢轨的灵魂所在。
匠心,无从计量,却可感知。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静,是一种比动更为重要的力量,经得起恒久的等待和磨砺。一个出色的匠人,始终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以平静的心,精湛的手艺,创新的头脑,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把自己的手艺当作一种信念,倾注毕生心血和张扬的才情,去努力达到巅峰。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