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去产能企业分流安置:水钢职工走出十里钢城
如今,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首钢水钢集团,去产能提效成为十里钢城干部职工最为关注的话题。
水钢始建于1966年,属于三线建设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机构臃肿,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低下,从2012年至今连年亏损,“失血”严重。2014年8月,水钢迫于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惨烈的艰难困境,果断采取了减产减亏措施,按照350万吨钢产能规模组织生产。产能调整后,如果不按相应产能配置人员,势必造成劳动生产率更加降低,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减弱。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起,水钢已从高峰期的1.2万余名职工缩减至目前的7000余名职工。分流如何保证有序?职工和企业的利益是如何兼顾达到平衡?
缩减管理机构
2015年,水钢共减少处级干部29人;科级机构减少74个,减少科级干部176人
2015年3月,首钢总公司明确水钢去产能提效工作目标:在2014年末在岗人员的基础上压缩20%以上,职能管理人员控制在10%左右。
“水钢去产能提效工作得以全面扎实稳步推进,取决于我们‘依法治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采访中,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卢正春说。
水钢自1966年建厂以来,主体生产单位如料场原燃料装卸等工作,采用外包方式完成,部分生产、服务型岗位也使用不少劳务工(家属工),每年支出劳务及外委外包费用数千万元。公司采取“补充自然减员、顶替劳务用工,闯市场‘自找饭吃’”等措施,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015年,水钢钢铁主线生产单位的财务预算中完全取消劳务费用指标。
紧接着,水钢又进行了组织机构撤并整合,打破干部“铁饭碗”观念,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
原则上撤并定员人数小于50人的车间(站、段)机构;原聘任的处级干部实行重新竞聘;对公司两级机关职能科室严格实行“一室一长”制,二级单位车间(作业区、站段)科级干部职数设置原则上不超过3人。同时,通过退休、内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渠道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如:安排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岗职工办理正式退休;调整内退生活费,鼓励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办理内退;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等。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水钢共减少处级干部29人;科级机构减少74个,减少科级干部176人;新编制定员12897人,同比压缩4192人,压缩比例24.53%。
尊重职工意见
对于任何一个涉及职工利益的方案,公司都要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经参会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后投票表决
“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避免了纠纷和矛盾。”采访中,首钢水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提效工作顺利有效推进和职工队伍稳定,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工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从2014年11月起,水钢先组织人力资源部,继而又请工会着手开始提高劳动效率工作的调研、统计、征求意见建议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补偿标准、富余职工分流安置渠道等,既充分考虑历史问题,又兼顾现实矛盾,反复修订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
对于任何一个涉及职工利益的方案,公司都要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经参会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后投票表决。
为确保去产能提效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水钢召集机关部室及各二级单位党、政、工“一把手”和政工部门负责人,召开宣贯会,对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和疏导。从2014年度开始,公司就收集大量的企业改革改制的相关资料在企业内部报纸、电视、网站上介绍,对涉及职工利益问题进行公开解答,引导职工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
企业还制定了职工思想动态日汇报制度,坚持每日报告、每周通报职工思想动态,针对干部职工在提效工作中提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到钢城外创业
对有创业意愿的职工,提供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职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
在六盘水市区水西南路上,一家新开业的汽车快速保养中心门庭若市,5名身着红色工装的工作人员一齐上阵,更换机油、机滤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一辆小轿车便完成了深度保养。人们很难想到,在这5名工作人员中就有3人是水钢申请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其中包括中心老板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