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避免机器人产业低端化
分享到
时间:2016-08-15 16:28:40编辑:arince来源:欧普钢网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由10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不久前在沈阳举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通过“TOP10”旨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由10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不久前在沈阳举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通过“TOP10”旨在整合政府、产业与金融资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
高端产业低端化及投资过剩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在相关场合坦言,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发展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产业需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龙头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营业收入同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对比相去甚远,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这其中有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此外,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有些园区存在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另外,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小、散、弱”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认知度低,推广应用难等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多方面问题也日益显现。
“中国机器人TOP10”企业之一、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乱象,比如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成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投资者认为其中有利可图,觊觎补贴和资金支持。同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服务机器人存在机遇
王野认为,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基本掌握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弧焊、点焊、搬运、喷漆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近年来也开始起步,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各类自主研发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机器人产品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概念性产品较多、产业化产品很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国外企业已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实力非常强大,中国企业很难突破这样的竞争格局。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机遇。
关键零部件是决定机器人质量、性能的关键所在。但是,研发和制造能力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性能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认为,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但在批量生产时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光靠企业远远不够,政府也应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国产化。
应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认为,“中国机器人TOP10”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中国机器人TOP10”将致力于加强我国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支持“TOP10”企业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开展积极工作,逐步完善我国机器人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强“TOP10”企业在国际机器人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标准是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工业机器人绝大部分标准都是国外制定的,如今机器人转型升级需要新的标准,尤其是新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业我们与国外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完全有机遇、有条件、有能力在今后机器人标准制定上大有作为。
王野告诉记者,虽说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瓶颈,但行业标准的缺失却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
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日前发布2016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势必造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企业在设计产品时缺乏统一的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规范指标,技术尚未成熟便抢先上市,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进入门槛低,部分企业未找准产品定位便盲目投入,忽略技术研发,产品以组装为主,造成大量低端产能。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