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武六次产业是产业结构最高形态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性任务。走进“十三五”,回望“十一五”、“十二五”,仍有一些关键性指标未如期实现。
2015年12月25日,刚从科技部副部长职位退休、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的张来武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可以在第六产业发展中突破瓶颈,发现中国的未来。
据张来武介绍,六次产业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其核心是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互联网及创意产业,形成六次产业。
现有创新理论已滞后
《中国经济周刊》:在经济新常态下,您认为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张来武:四大挑战。一是量到质的转变,比较明显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诚信问题、发展方式问题。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三是人口健康结构大挑战。四是生态环境大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张来武:四大挑战归根结底是创新的挑战。中国经济转型为什么困难?背后有体制问题,更深层次还是创新文化问题,首先是创新理论的落后。我多次说过,把创新当成科技概念,不是经济概念,即使当成经济概念,也是线性关系,其结果是政府提倡创新,创新却驱动不起来。因此,理论的突破是我们软科学研究的职责所在,是彻底解决历史挑战的根本顶层设计的基础。
创新理论突破的关键在人,人才是靠创新教育造就的。我们的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创新教育还谈不上从根儿上建立。因为我们背后有太多的等级,有太多的官场制约,有太多对人才流动的障碍,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再到社会治理,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倡导六次产业理论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谈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这么多年了,效果不是太乐观,在您看来应该怎么转?
张来武:必须盯住第六产业搞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去结构调整一直在一二三产里面打转转,中国经济要想转型,一定要用六次产业理论来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三次产业理论和六次产业理论有什么不同?
张来武:六次产业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其核心是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互联网及创意产业,形成六次产业。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在三次产业理论中,环保、生态是成本,而在六次产业理论中,它是品牌,是资本市场价值升值的空间。
中国农业是最需要突破的地方,现代农业是富国富民的大产业,我们在农业上尝试把一二三产推到第六产业。农业特别是食品行业是大产业,质量提升的空间很大。相信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第六产业是中国的未来。
《中国经济周刊》:您特别强调用六次产业理论系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张来武:香港的蔬菜和轻工业基地也在内地,十多年来为什么其食品安全率能达到99.9%?中国内地有上万家号称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堪忧?说明中国的检测诚信系统公信力已经被破坏。2016年我们要成立一个国家食品安全创新中心,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搞第三方检测诚信联盟。食品安全已经成了系统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设计和社会共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六次产业体系与三次产业体系有何实质性区别?
张来武:一二三产简单相加不构成新产业,没有设计和真正的融合肯定不行。从经济学、软科学分析,就看把一二三产利润拿走,剩下的利润是比拿走的利润多还是没什么利润。如果剩下的利润更多,说明一个新的产业诞生了。要理解第六产业的形成,就必须理解第四产业、第五产业。
“互联网 ”就是第四产业,它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强大力量,然而现实中的误区不少。比如“互联网 现代农业”,在实践中互联网和农业根本加不起来,只能是拼凑,拼凑的结果是成本大量增加,现代农业的改造倒没有什么效果。
只有读懂了这个“ ”,才懂得了第四产业的精髓。加的奥妙是融合,融合的本质是创新。评估的标准是经过融合边际成本是不是在降低,接近于零,边际效益是不是在迅速增长。
“文化创意 ”就是第五产业。第五产业的特征是把人们的精神需求转换成生产力,与第四产业一样,它们解决的是一二三产融合的问题,从而创造第六产业。举个例子,同样一个包,爱马仕或者LV为什么跟普通包不同?使用价值的区别绝对不是价值的反映,价值的反映是背这个包出去的面子、感觉,被人们羡慕的眼光,这些构成了附加值,转换成市场价值。
推动产业创新要靠真正的智库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出中国需要真正的智库,来推动产业创新?
张来武:对六次产业理论做攻坚,关键是社会资本,最活跃的概念是人力资本。在六次产业理论中,需要第五产业系统的策划、设计,对一二三产整体融合策划能力的设计,这是智库的力量。中国需要真正的智库,来推动产业创新,而不是靠文件来推动。中国现在系统性误差、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性策划、系统性解决。没有智库,靠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是很难决策的,也缺乏科学基础和系统的力量。其中,智库的体制、机制很重要,关键是智库的精神,这是中国所稀缺的。
《中国经济周刊》:推进六次产业,您特别强调博弈论?
张来武:这是方法论。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中没有等级、没有权威,所有要素的价值都在这个系统中共享,任何一个要素价值如果没有别的要素价值相配合就不成为一个体系,也很难实现商业利益。所以它承认任何要素的价值,但关键是这些要素价值怎么博弈,这些主题价值怎么博弈。如果设计成合作博弈,就可能达到最高效果,相反,任何设计不管有多权威,带来的是消极对抗、不合作,这个体系就完蛋。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者:wanghui)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