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僵尸企业” 从去产能到去杠杆
“深入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2月2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将“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放在了去产能工作的关键位置上。五天之后,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僵尸企业”作为去产能工作中要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6年上半年,中国开启了“分任务”去产能的序幕,随后,在11月又启动了对“地条钢”、“中频炉”的集中清理行动。凡是达不到环保、产品质量标准的违法违规产能都成为了打击的重点。继2016年两次去产能行动之后,“僵尸企业”成为2017去产能的抓手。在一些钢企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路径似乎更符合去产能的内在逻辑。
有业内人士认为,“僵尸企业”很难做到“一刀切”,即便出台相关政策,也需要配套文件的支持以及不同部门的合力,最有可能被处置的企业则是国有企业下属的某些“僵尸子公司”。
除此之外,经济观察报从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处获悉,债务处理问题也将成为今年去产能过程中推进的重点。
据钢协内部人士透露,2016年去产能工作以来,债务处理问题并没有全部破解,相关配套政策也还没有出来。政策层面,目前相关部委正在抓紧细化。未来,还将确定银监会和协会重点进行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和市场化金融债权债务处置的典型企业名单,为下一步制定去杠杆的“一企一策”方案做准备。
去产能逻辑
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符合去产能的内在逻辑。事实上,在这样的迹象显现之前,去产能就已经经过了一轮政策转向。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去产能事宜,在听取今年钢煤行业基本完成任务情况汇报后,国务院决定派出调查组严查个别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此后,彻查、处理“地条钢”的行动首先在江苏展开,随后蔓延至其他省份。两个月之后,与“地条钢”相关联的“中频炉”被有关部门明确界定,清理“地条钢”行动再一次升级,并更具有标准和依据性。
一些对政策保持密切关注的人士分析认为,从去年11月份启动围剿“地条钢”开始,去产能政策第一次出现了新的风向,即在“分任务去产能”之外,还要依赖环保措施、配套政策着力去除低端产能。后者,甚至比前者来得更为重要。2017年2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又强调了“加强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要协调配合”。
如今,政策风向再一次发生转向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