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演钢铁去产能数据热情 大规模兼并重组或开始
钢铁去产能陷入不平衡:尽管速度很快,但问题却不少。
工信部近日印发了《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去除粗钢产能1亿-1.5亿吨,提高产能利用率10个百分点;提升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2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60%。
参与规划制定的专家表示,尽管年内钢铁去产能已提前完成,但债务、冗员等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用于去产能的配套资金也存在着较大的压力。
此外,目前地方则上演着钢铁去产能的“数据热情”,各地去产能计划的总和超过了全国的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钢铁行业有望开展一轮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并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鞍本实质性重组有望破冰,而打破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利益藩篱则是新一轮重组的关键难点。
而据专家介绍,在钢铁兼并重组的区域和所有者的利益边界上,将出现一定的政策突破。
债务、安置资金压力巨大
参与规划制定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家李全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除1亿-1.5亿吨的目标的依据,是在11.3亿吨产能的基础上将产能压至10亿吨,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供需能达到一个艰难的平衡,产品价格与市场有望随之好转。
在过去五年间,中国钢铁产能达到11.3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5年的70%左右。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出现了首次下降。
规划预计,“十三五”我国钢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将呈双下降走势,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粗钢产量7.5亿-8亿吨。而从全球看,预计2020年粗钢消费量和产量基本维持在16亿吨左右水平。
中国钢铁去产能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小压力。“不少国家说中国应去2.5亿吨,或是更多,但中国有自身的困难,去产能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我们希望能先从落后产能开始,一步一步推进。”李全功表示。
规划专门制定了一个化解过剩产能的专项行动,要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要依法依规关停退出。2016年全面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高合金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取缔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
为此,将停建扩大钢铁产能规模的所有投资项目,全面关停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不达标的产能,对僵尸钢铁企业实施整体退出。并将积极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等专项行动。同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地区按不低于1:1.25的比例实施减量置换。
李全功表示,尽管今年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去产能的任务,但只是从量上来说的,还有许多债务、冗员等问题并没解决。
他介绍,大量去产能钢企的债务还搁置着,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其债务成分十分复杂,一旦要把装备彻底拆除,将遭到来自个人、乡镇、银行等多方压力;而国企的债务规模过于庞大,频频出现的债务违约警示着风险犹在。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介绍,中国大型钢企2015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70.06%,债务总规模达3.27万亿元。
李全功表示,人员安置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钢铁国企的冗员大部分是以转岗方式内部消化的,冗员的包袱还是在国企身上背着;而民企以就地解散居多,会带来失业。“有些企业提出想法,拿奖补资金在当地建立其他企业,不一定搞钢铁,然后来安置职工。目前有这种意向,但是还没有操作好。”
按照计划,今年将安置钢铁行业职工18万。中央为此设立了两年1000亿规模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
李全功表示,奖补资金也面临困难,“1000个亿有三分之一用在钢铁上,按吨钢来说,奖补资金每吨能补上百十来块钱,按人头来算,一个人补3到4万,这已经是多的了,去产能不可能完全由中央这一资金来完成,需要地方上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
然而地方上面存在普遍的财政困难,“人员安置一般每个人都在10万以上,省里面基本是和中央1:1的配套,市里和企业也会拿出一部分,但是这个钱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不够。”李全功表示,各省都在想方设法地筹备资金,不过地方上的资金困难很大。
去产能举步维艰的另一面,则是地方钢铁去产能的“数据热情”。业内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钢铁去产能要保持理性和节奏,不能搞成“大跃进”。
李全功表示,相对于今年4500万吨的任务,有人预测今年钢铁去产能达8000万吨,“有些地方对目标开始加码,本计划明年完成的,提前到今年完成任务。”
那么,钢铁有无可能出现煤炭去产能所遭遇的供应紧张?
研究过这一问题的李全功认为,煤炭和钢铁是两套不同的管理体系:前者在安全、质量方面的监管是十分严格的,执行276个工作日会直接反映在短期产量上,而钢铁领域,政府对企业的运行干预的相对少一些。此外煤炭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存在刚性约束,但钢铁产能弹性很大。
“遇到市场紧缺,100万吨产能的钢铁能迅速加大马力,做到150万吨。所以今年钢价回升时,钢产量就会迅速反弹。因此,钢铁去产能不会像煤炭一样出现供应紧张。”李全功说。
兼并重组亟待打破藩篱
兼并重组也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将提升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2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60%。为此将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期间也制定过钢铁行业提升集中度的目标,然而五年下来,非但没完成目标,产业集中度却不升反降,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致使恶性竞争连连。
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钢铁行业的重组出现了很多“拉郎配”现象,在非市场因素的驱动下,钢铁的重组非但没提高竞争力,反倒使坏企业拖垮了好企业。
规划强调避免“拉郎配”现象,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
李全功表示,此前集中度下降是因为前10家钢企基本都是大国企,在过去五年中几乎没有扩张兼并,相反一些中小型钢企却抓住前些年的好行情大幅扩张了规模。其原因是在金融危机后,国企怕担风险,在决策时普遍保守;另外国企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较为迟滞。“国有大企业审批很慢,像湛江防城港,2008年就开展了前期工作,但2012年才拿到审批件。”
他表示,规划再次提及提升钢铁行业集中度至60%,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面临较大的阻力。
除民企外,国有的钢铁企业大都归属于地方国资委,央企则以国资委为主管单位,企业兼并重组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就地方来说,企业重组会影响部分地区的税收和就业,而央企之间、地方国企之间的重组必然涉到部分人事及其背后的利益调整。
典型的例子就是鞍本重组的搁浅:早在2005年,鞍钢和本钢就已经联合重组成立了鞍本集团,但多年来两家公司的实质性重组基本停滞,人事调整和资产整合更是无法触及。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鞍钢和本钢重组面临着复杂的所有制归属以及由此而来的权责关系。“鞍钢属于央企,本钢属于辽宁省国企,其重组既跨区域又跨所有者,双方利益纠缠不断,又互相推诿义务,加上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无法解决,不断扯皮之后也只是成立了一个松散的鞍本集团。”
胡迟认为,钢铁在央企层面的重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因为他们统一归国资委监管,属于同一所有者框架内的重组,而跨地区、跨所有者的兼并重组仍有很长路要走。
李全功则表示,不同区域和所有者之间的藩篱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打破,否则60%的行业集中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鞍本重组是个缩影,如果说它的问题解决不了,其他企业的重组问题也都无法解决。”
他透露,刚刚在内部下发的46号文《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在区域和所有者的利益边界上有相应的政策突破。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