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挖煤不炼钢 工人也能发光
■路在前方,路也在脚下。相信只要政策对路、关爱到位,工人不挖煤不炼钢,照样也能发光
“这么多年的兄弟,天天一块下井、一块生活,让我圈谁的名字都下不去手啊。”前不久,与一家煤矿的班长聊天,说起矿上要关几口井、分流一些人,负责划定分流名单的他直言,“心里堵得慌”。
这样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事关产业平稳运行、结构调整的大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可是,关矿停产最终都绕不过职工安置的难题。岗位怎么减、工人到哪去?中央、省市在算大账,工人自个儿也都盘算,“不挖煤、不炼钢,我还能干些啥?”
过去十多年,煤炭钢铁行业高速发展,效益噌噌往上蹿,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不少工人总觉得,兴许困难只是一时的,先勒紧腰带,过段时间又能缓过劲儿了。再者,多数煤炭钢铁企业还都是“国字号”,工人端着“铁饭碗”,心里有底、面上有光,宁愿拿着800元生活费,也不愿出去打工赚2000元的月工资。有工人说,一把年纪了再出去找工作,只能干“三保三面”:保安、保洁、保险,站门面、擦桌面、扫地面,言语中夹带着许多不情愿。
对于行业和企业前景的把握,左右着员工的就业观念与人生选择。眼下,一些行业产能陷入严重过剩,扭亏绝非朝夕之事,即便形势好转,前提也是压缩产能、压减用工。日后,国企也将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铁饭碗”。这些看似宏大却真切的道理,不但企业负责人要认识到位,还得给员工说清讲明、分析到位,才能让大家作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这里,要特别关注那些矿城钢城中的工人们。就业结构单一、转场空间有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一个过程……种种因素交织之下,这些矿城钢城中转岗分流下的职工很难完全在本地消化,难免有些人不得不暂时割舍对故土的留恋,到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未来。对习惯了在相对封闭的厂区和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来说,外出打工第一步或许有些艰难,但只要踏实肯干、勤劳致富,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当然,让工人“敢于动起来、愿意走出去”只是起点,要做好职工安置,最根本的还是不遗余力地提高员工就业技能,创造社会就业机会,让大家放下后顾之忧,创业就业踏实安稳。
前几年,已经有地方和企业未雨绸缪、着手转型,创造了大量新增的就业机会。在山西晋城,有的煤矿开起了连锁超市,有的搞起了农产品种植加工,有的建起了光伏电站,这些都为矿工转岗提供了好的渠道。而对那些错过了上一轮转型的工矿老城来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家政、旅游、餐饮、住宿、专车、快递、养老等服务业成长潜力很大,容纳就业的能力也更强,找准路子悉心扶持、深耕细作,不难取得大的发展。
要把工人安置好,一手要创机会,一手还要强技能。现在社会上就业培训的种类和机构都不少,一些地方拿出的补贴资金也很给力,关键在于想些办法提高针对性,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路在前方,路也在脚下。相信只要政策对路、关爱到位,工人不挖煤不炼钢,照样也能发光。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舞钢现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